耕读传家十六载
奖学励才耀门楣
——世昌公刘氏家族连续16年奖学助学谱写家族教育传承佳话
作者:刘裕财
在江西赣鄱大地上,有一个家族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崇文重教的家风闻名遐迩——那就是世昌公刘氏家族。自2010年至2025年,该家族连续16年坚持举办高考奖学大会,累计奖励优秀学子1339人,发放奖学金百余万元,用行动诠释了“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千年古训。
一脉相承,薪火不息
世昌公系刘氏家族自宋代迁居吉水夏朗以来,始终将教育视为家族发展的根本。历代先祖以“务行阴德、勤学奋进”为家训,培育出进士、贡元、太学生等众多人才。进入新时代,家族更将奖学助学作为传承家风的重要方式。2010年,在刘贤来会长等宗亲的倡导下,世昌公联谊会正式成立高考奖学基金,开启了长达16年的奖学励才之路。
十六载坚持,硕果累累
每年八月,散居在吉安吉水、赣州瑞金、兴国、于都等地的刘氏宗亲都会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家族学子的荣耀时刻。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到2025年的98名学子(其中博士研究生22人),奖励规模逐年扩大,家族教育成果斐然。更难得的是,奖学资金全部来自宗亲自愿捐款,16年来从未间断,2024年募款金额达101947元,基金结余213343.91元,彰显了家族强大的凝聚力。
倾注心血,无私奉献
奖学活动的背后,是无数宗亲的无私付出。历届会长刘贤来、刘年发、刘裕财不仅长期统筹奖学工作。刘裕财会长夫妇还带头捐资26万元支持吉水“孝思堂”今年的重建;荣誉会长刘贤来等长辈常年奔走联络;各地宗亲积极组织筹备。更令人感动的是,每年大会均由家族青少年主持(如2025年是刘裕财会长12岁的女儿刘艺),体现了家族文化代代相传的生机。
奖学育人,更育家风
世昌公家族的奖学大会不仅是物质奖励,更是精神洗礼。大会融合祭祖、奏国歌、长辈致辞、学子发言等环节,将家族历史、国家意识与教育激励深度融合。如2025年获奖学子刘奎宴、刘珍珍、刘思怡等均在发言中表示:“不忘祖德、不负宗亲、为国成才”。这种仪式感极强的文化传承,让年轻一代在荣誉中铭记根源,在激励中坚定志向。
社会赞誉,典范传承
世昌公家族的奖学实践已引起地方广泛关注。江西省于都县禾丰镇党委、尧口村党委、吉水店背村刘氏族长等均多次参会并高度评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世昌公家族奖学活动是民间教育公益的典范,展现了传统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的积极价值,值得推广学习。”
2025年,正值奖学活动16周年,世昌公家族将继续扩大奖学规模、完善助学机制,并支持吉水“孝思堂”重建、于都通谱修撰等文化工程,让家族教育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一根血脉连古今,千名学子报春晖。世昌公刘氏家族用16年的坚持证明:唯有重视教育,才能让家族永葆生机;唯有奖学励才,方能无愧祖先、不负时代!
(2025年8月22号)
推荐者的话: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丁克明 曾秀萍 丁盛
今天上午有幸应刘裕财同志的邀请,一行三人,参加刘氏大家族为学子举办的奖学金颁奖典礼,着实让我们感动不已,少年强即国强,少年胜于世界即国胜于世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请看:

图文提供:刘裕财
推荐人员:丁克明 曾秀萍 丁盛
△丁克明,特高级教师,全国优秀乡村教师南怀瑾奖入闱奖,全国从教30周年奖,市人才库E类专家,于都县五美家庭奖,于都县好人奖,于都县优秀工会干部奖,于都县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奖,于都县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辅导员)。曾兼职于都县仲诚奖学金副秘书长,于都县人民陪审员,于都县法制监督员,康乐艺术团团副,移陂村志顾问等职。现为赣州市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者简介
刘裕财,男,1978年10月生,江西于都禾丰镇尧口村人。赣州市财会学校毕业,东莞市力弘钟表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现任禾丰镇尧口村党委副书记。同时热心文化传承与公益事业,担任于都县汉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禾丰商会名誉会长、刘氏世昌公联谊会会长。
(图文供稿:丁克明)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