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记赵尚志率领抗联战士夜袭歼敌的故事
张建国
不久前,我在网上搜索到黑龙江省伊春市“小兴安岭抗日斗争四个一百的抗联故事”,有一则是专门介绍赵尚志率领抗联战士夜袭“木曾”车站的故事,使我受到莫大震动!因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老家一一“木曾”车站,即是我从幼长大,直至参军参加工作过的地方。赵尚志等抗联英雄们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英勇杀敌,铸就了辉煌的抗日斗争史实。“木曾",现在已改名叫"松青”。
我在年少时,曾听老辈人们讲过这个故事,因年令尚小,并不理解故事后面的深意。现在,网上专门介绍了这个故事,印证了当年老辈人们讲的是真实的史实。我们作为后人,应该牢记这个史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日本侵占东北后,为了抢夺粮食、木材、原煤等各种财产,便修筑了绥化至佳木斯的这条铁路。途经大箐山县(原带岭车站),绕经铁路205公里标记处至“木曾”车站这一段。原205公里标记处,这里是个大S弯,拐弯处耸立着一座剑刃壁立的山头,当地人都叫它南石砬山。永翠河就是顺着这个S弯从山头流过,铁路也是顺山脚沿河而筑。日寇为了修筑这条铁路,抓了很多劳工。日军派出一个小队的士兵和几十名伪军,看护施工现场并监督劳工。劳工们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的修路劳动,苦不堪言。他们住的是透风的破帐篷,吃的是橡子面窝窝头,有时连这样的窝窝头都吃不上。整日劳作,没有休息;有病,得不到治疗。有许许多多的劳工在劳累和病魔的折磨下,被埋在了这条路基下。日寇侵占东北,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赵尚志当时就任东北抗联总司令,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正在汤原县一带组织抗日武装打击日本鬼子,而抗联第三军的宋喜斌团长则带领抗联的战士在205公里大S弯拐弯处经常伏击日军。日寇则在大箐山县(原带领区)至南岔县之间,设立了骑兵大队。在这个山头下修筑了炮楼,为的是加强机动作战能力,讨伐抗联队伍。宋喜斌团长带领抗联战士神出鬼没的打击日寇,也让敌人吃了不少苦头。他们就是在这个大S拐弯山头处,巧妙伏击,打死了一个叫做“木曾根”的日军头目,日军在修筑车站时,为了纪念这个“木曾根”,就把站名定为“木曾”,这就是“木曾”车站站名的来历。这个“木曾”的名字在我的人事档案中,都曾留下多次的印记。
一九三九年寒冬,小兴安岭是嘎嘎地格外寒冷。几乎每天都是雪花飞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漫山遍野银装素裹,白雪皑皑。赵尚志得到可靠情报,有一队日军和部分伪军正在监督修建“木曾”车站,防备不严。赵尚志带领十几名抗联队员冒着大雪,来到了“木曾”这个村子。在一个可靠的老乡家里,详细了解了当时日军的驻防情况,又进一步详细侦查,拟定出了袭击方案。为了麻痹日军,赵尚志让老乡将准备好的刚宰杀过的猪肉和血肠,还有小锅烧酒和粘豆包等,前去“酬劳”日军。日军上下一个劲地“幺西”。当晚,日军和伪军吃饱喝足后,就呼呼大睡。赵尚志带领战士们趁着月黑,悄悄地靠近日伪军营房,迅速干掉了值哨的伪军。对准熟睡的日伪军,一阵手榴弹和枪声响过,打死了日伪军10人,打伤5人,有两个没有被打死的日军,跑到死尸堆里藏了起来,被战士们发现后,一枪一个,结果了性命。这一仗,缴获了枪支24支,子弹500多发,手榴弹30多个。这一仗干脆利落,极大地鼓舞了抗联队伍的士气。
在隆重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我们重温抗联英雄们这一英勇事迹,心灵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抗联英雄们,牢记国耻,警钟长鸣!
我的家乡,现在已改名为“松青”。“松青”这个名字非常好!青山常在,绿水常存,松绿常青。如今,永翠河河道和铁路走向已经取直,不再绕经大S弯山头。这个山头仍然留在那里,诉说着往日的历史。
当晨曦漫过卢沟桥时,那些狮子的斑驳纹路中,深深地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沉痛的记忆;当阳光照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刻满名字的石壁上时,警示着当年的刽子手们并没有放下屠刀;当荧幕上再现“南京照相馆”,再现“731”部队时,告诉我们,历史的刻痕永远清醒,惨绝人寰的伤痛不能遗忘。
当年 这个留下许多沉痛记忆的“木曾”车站,这个大S弯山头,至今还留有许多日军侵华的痕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亲眼所见,在这个山头下,还留有日军当年驻守的炮楼;在这个山头上,当年日军用铁轨焊接成三角桩固定的山石,至今还在;当年日军驻防,靠军鸽联络,日军败退时,军鸽未被带走,至今还遗留在这个山头上,成为了一群野鸽子。
铭记与前行。这个大S弯山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是美丽的山水景观。山头旁边曾有“百丈瀑布”垂流直下;不远处,还有山泉汩汩流淌;至今已不见了。每年谷雨前后,山头上的杜鹃花竞相开放,红遍半岭悬崖,一簇簇,一团团,盖地红云,泛春泪浥,令人喜爱。
松青,是青山绿水的画卷,是历史硝烟中挺起的脊梁;是生命与热血的奋斗篇章,是民族前进的血脉。
警钟在心头长鸣,不是沉重的枷锁,是前进的催征战鼓。让我们带着历史的温度,昂首未来,迎接祖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复兴事业!
注:故事取材于《小兴安岭抗日斗争四个一百抗联故事之四十二》;取材于当年老辈人们的传说。
2025.8.23.【作 者 简 介】张建国,1950年6月出生,1969年入伍,原沈阳军区装甲兵某部坦克器材保管员。1974年复员至大庆油田,在油田基层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至退休。曾就读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系”脱产班学习,中央党校企业管理班本科毕业。爱好文学、诗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