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桥塌三问天
打油诗/李含辛
题记
8月22日,青海尖扎黄河特大桥坍塌,事故已致12人死亡。黄河大桥坍塌事故,在历史上,不断出现。
设计图里保百年,
竣工三月变危栏。
监理闭眼签谁字?
锈铁浮尸证官贪!
当年塌桥哭断垣,
今朝再现断魂滩。
乌纱帽换工程帽,
罚酒三杯当大餐?
桥东寡妇桥西残,
轮渡价涨十倍难。
莫道黄河水浑浑,
官场更浊浪滔天!
附录
赏析文章:
浊浪滔天处,民瘼谁人问?
——李含辛《黄河桥塌三问天》打油诗的社会批判
一、结构与技法:打油诗中的“冷幽默”机锋
三章递进,问答天公
首章“设计图里保百年”以数字荒诞开篇,用“百年”与“三月”的时空倒错,暴露出工程腐败的魔幻现实。
中章“当年塌桥哭断垣”形成时间闭环,历史轮回的悲怆中,“乌纱帽换工程帽”揭示官员调岗避责的潜规则。
末章“桥东寡妇桥西残”将镜头拉向民生,轮渡涨价与黄河浑水构成隐喻双关。
俚语化的讽刺张力
“罚酒三杯当大餐”以俗语解构问责机制,消解悲剧严肃性,反得尖锐效果。
“锈铁浮尸证官贪”,将死亡与腐败物质化,冷峻如社会解剖刀。
二、意象群像:黄河作为权力镜像
自然黄河vs隐喻黄河
诗中黄河既是实体航道,又是官场生态的象征。“水浑浑”实指“浊浪滔天”——表面泥沙沉淀,深层制度性腐败。大桥崩塌成为“浊流”吞噬生命的符号。
死亡意象的层级爆发
“危栏”到“断魂滩”,再到“浮尸”,死亡场景逐层具象化,而寡妇、残民等弱势群体的侧写,让悲剧从新闻数字回归血肉人间。
三、时代叩问:工程腐败的病理切片
系统性溃烂的四个断面
设计异化:合规图纸沦为牟利道具;
监督失效:监理签字形同虚设;
问责软化:官员“工程帽”变身免罪符;
民生转嫁:灾难成本二次碾压贫民。
历史观的纵深透视
诗中“当年/今朝”的复沓,暗示桥梁坍塌非个例,而是分税制下“要钱不要命”发展模式的周期性恶果。与郑州7·20暴雨、长沙自建房倒塌等事件形成互文叙事的当代史诗。
结语:打油诗作为反抗修辞
在泛娱乐化时代,俚俗打油诗反而成为穿透审查壁垒的文体炸弹。李含辛以“俗”为矛,剥开工程安全领域的皇帝新衣。当黄河浪现实质为权力肮脏的浪花,这首诗恰似一记警钟:水患可测,人祸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