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游第三站,我们来到了离拉卜楞寺仅11 km远的桑科草原。藏语“桑科”意为“煨桑之谷”,相传格萨尔王曾在此祭神。这里海拔3000–3200 m,是青藏高原东缘的冲积草甸草原。景区核心面积70 km²,连同周边牧区共约1293 km²,是甘南高原最大的天然牧场之一。 7–8月“风吹草低见牛羊”,野花铺地;9–10月金黄草甸与红叶交织。 雪峰、丘陵、河谷、湿地同框,可拍日出、星空。骑马(有牧民牵行)、骑牦牛、穿藏装拍照。住帐篷炕房,吃手抓羊肉、糌粑、酥油茶,晚上跳锅庄。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左右的香浪节(藏式草原狂欢节)可体验赛马、射箭、篝火晚会。
桑科草原是离城市最近的“高原绿毯”,半日可达,一日看尽草原、雪山、藏寺、古城,夜晚还能住进帐篷听牦牛铃声。我们把汽车停在宽阔地带,下车拍照留念,置身草原的特殊体验,与辽阔苍茫的草原亲密接触。
○走近草原
驻足草原
与牛羊对视
眼眸里,一样的辽阔
一样的草原味道
风不吝啬
从山顶倾泻
低处有草的呼吸
吐纳高原的纯朴
贴近心壁,绿意流淌
天空低垂,云朵举手可摘
草色青青,心灵震颤
一望无际的苍茫
填满旅途的疲惫
身在草原,唾手可得的辽阔
在一帧帧相片里葳蕤
格桑花的香韵
一路缭绕,一路挥霍
储满旅途的乐趣
甘南游第四站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拥有“世界藏学府”之美誉。
格鲁派核心寺院,始建于1709年(清康熙年间),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创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教育机构之一,下辖108座属寺,培养了大量高僧学者。
这里有世界最长转经长廊,环绕寺院的转经筒廊道长达3.5公里,信徒每日绕行诵经,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寺院建筑群以藏式风格为主,融合汉族飞檐斗拱元素,包括六大学院(闻思学院、时轮学院、天文历算,医学院等)、18座佛殿、佛塔及僧舍。珍藏数万卷藏文古籍、佛像、唐卡(如清代《宗喀巴大师传》唐卡)、壁画等,其中金汁书写的《甘珠尔》经为稀世珍品。
寺内僧人传承国家级非遗唐卡绘制与酥油花雕塑,作品色彩艳丽、工艺精湛,常见于节庆展佛仪式。每年正月毛兰姆法会也叫晒佛节、七月辩经大会吸引数万信众,可目睹跳神舞(羌姆)、法号齐鸣的壮观场面。下面是晒佛台。
这里还是国际藏学研究中心。目前拉卜楞
寺常住僧侣约 2000 人左右。 鼎盛时期(清末-民国初)曾多达 3600–4000 人 。 近十多年受学经名额、寺院管理政策及生源变化影响,人数回落并稳定在 2000 上下 。
听说清晨可以观僧侣早课(5:30-7:00),可是我们来已经是下午了。如果傍晚和当地人一起沿转经路走走,感受信仰日常也是很好的体验。僧侣上课,把穿的鞋子放在太阳底下嗮。
僧人告诉我们,勿触摸佛像、不要逆时针转经,拍摄僧人需征得同意。
拉卜楞寺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一部活的藏族文化百科全书,从建筑到信仰,从艺术到生活,皆承载着千年的精神与智慧。
正往东院参观途中,突降大雨,瞬间冲散了参观的人群,大家纷纷找地方躲雨,我们在一个门廊下避雨,眼看着大雨冲刷土墙,粉刷的涂科落入地面,在地面洇成赤红的流水。趁此灵感来临,写下几句分行文字:
□拉卜愣寺的阳光雨
是太阳施舍的眼泪
与阳光一同洒落
冲落浅浅的红泥墙
一片云朵,一朵潮湿
小径上,流淌着红袈裟的色彩
躲雨的人们,获取些许感悟
佛的恩赐,遍布人间
每一缕光,每一滴泪
都是温暖的光顾
浸润着尘世的缘
倾盆而下,被阳光过滤
清澈的飘舞里,风轻轻掠过
远山迷濛的轮廓,笼罩着拉卜愣寺
佛恩浩荡,爱意阑珊
一场雨,一场祈祷
瞬间化作彩虹,在心间筑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