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牧云凝雪
风送残蝉声渐疏,阶前梧叶坠秋初。
荷枯尚抱擎珠意,云淡犹牵映日舒。
案上茶烟萦旧梦,篱边菊蕊孕新株。
莫言暑退芳华歇,且向清欢觅自如。



这首七言律诗以处暑节气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捕捉和情感升华,展现了夏秋交替时的自然之美与人生哲思。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评述:
一、意象构建: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首联以"残蝉""梧叶"点明时序更迭,蝉鸣稀疏、梧桐坠叶的细节精准呼应处暑"暑退凉生"的特征。颔联"荷枯擎珠""云淡映日"形成矛盾统一:枯荷虽残仍持露珠,云空虽薄犹存日照,暗喻衰败中孕育的生命力。颈联转向人居场景,"茶烟"与"菊蕊"串联起室内外的审美空间,将节气感受延伸至生活意趣。全诗八句七组意象,如电影镜头般推拉有致,从宏观秋景到微观人文,完成时空维度的诗意架构。
二、情感脉络:从怅惘到超脱
诗歌情感呈现清晰的递进层次:首联"渐疏""坠"流露对盛夏的留恋,颔联"尚抱""犹牵"转向倔强接受,颈联"旧梦""新株"展现新旧交替的坦然,尾联"莫言""且向"则达观地指向主动追寻。这种"伤感-接纳-超越"的情感曲线,恰似处暑节气"既别盛夏,又待金秋"的双重属性,体现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尤其末句"清欢觅自如"的决绝,与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形成跨时空共鸣。
三、艺术技法:古典诗学的现代表达
对仗艺术:颔联"荷枯"对"云淡","擎珠"对"映日",不仅工稳,更通过枯荷留珠的具象与云散见日的抽象形成互补性张力;颈联"案上"对"篱边"的空间切换,构建出立体诗境。
炼字功力:"疏""坠""萦""孕"等单字精准传神,如"孕新株"的"孕"字赋予菊芽人格化生机。
节气写作突破:摆脱单纯描摹物候的窠臼,首尾两句分别以"莫言暑退""且向清欢"的议论收束,使节气诗获得哲学纵深感。
延伸思考
在当代节气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此类作品既延续了杜甫《秋兴八首》的古典传统,又以"茶烟菊蕊"等更生活化的意象贴近现代审美。若结合2025年处暑(8月23日)的真实气候,诗中"荷枯"与南方部分地区迟梅雨现象或许存在地域性差异,这恰提示节气诗歌创作需兼顾普遍性与在地性。总体而言,本诗成功实现了"岁有其物,物有其主;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的艺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