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被文字“电”了一下
孟先生不谈考核、不议排名,目光始终聚焦于一个核心字——“人”。他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让人站起来、乐起来、富起来、贵起来。”这句话如一束强光,刺破了我固有的课堂经验:过去,我总在不自觉地把学生“按下去”——按进统一的标准答案里、按在规训的安静坐姿里、按向冰冷的分数刻度里,却偏偏忘了,教育的原点本是让每个鲜活的生命自主站立。
二、“导育”的三重震撼
(一)疏导——把“灌输”变成“引导”
孟先生以“聪”字教学为例:拆解字形,引导学生耳听、眼看、嘴说、心想。没有呵斥催促,没有机械抄写,仅一句“答案就藏在字形里”,便让学习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一场主动探索的趣味探秘。我忽然顿悟:知识从不是可批量舀取的固体,无法一瓢一瓢灌给学生;它更像流动的气体,唯有学生主动呼吸、自主吸纳,才能真正融入血脉、内化为力量。
(二)引导——把“教知识”变成“让学”
“我是小老师”“我是小校长”,这些看似童趣的头衔背后,藏着深刻的角色体验教育理念。回想过往,我曾为赶教学进度,将一道错题反复讲解三遍,学生的眼神却始终黯淡无光。若当时能如孟先生所言,把错题卡交给一位“小老师”,让他去倾听、采访同伴的错误思路,那间课堂会不会挣脱束缚,长出自主生长的翅膀?
(三)诱导——把“终点”变成“新起点”
孟先生犀利指出:“教育不是马戏团里的训猴”,真正的教育没有固化终点,每一次习得都是下一段探索的起点。他提出“情商、智商、创商、和商”四商并举的理念,也让我彻底明白:比“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主动求知的火种;比“答对题目”更珍贵的,是鼓励他们提出一个“更漂亮的问题”。
三、自我叩问:我的课堂离“三标”有多远?
1. 目标设置:撰写教案时,第一条永远是“知识目标”,鲜少主动思考并写下“生命成长目标”,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成长需求。
2. 达成路径:小组合作常流于形式,本质是我始终放不下“掌控欲”,不敢真正把40分钟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3. 反馈方式:测验结束后,我只匆匆给出分数,从未尝试用“点赞贴”这类温暖的方式,让学生为自己、为同伴的进步赋能。
四、一张“明日行动计划”
1. 每节课前,额外撰写一句“生命成长目标”,例如:“今天,我要帮一位胆小的孩子鼓起勇气,敢于开口辩论”。
2. 将讲台右侧1/3划定为“小老师专席”,每天至少邀请两位学生站上这里,主导知识讲解与互动。
3. 学生错题不再由我“宣判对错”,而是归入“班级错题博物馆”,由学生自主负责策展、讲解,甚至围绕错题进行创意再创作。
五、做一把会“退场”的梯子
孟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如此看来,教师最好的姿态,或许是做一把梯子——在学生需要支撑时,稳稳托住他们的脚步;在学生能自主攀登时,便悄悄退场,把成长的空间还给他们。愿我能从“三流的知识搬运工”,慢慢成长为“一流的思想点灯人”,让每一间教室,都成为生命自己站起来、勇敢向上生长的地方。
作者:孙艳芳(德州天衢新区东七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