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处暑,这个立于夏末秋初的节气,总带着几分从容的过渡感——既留存着夏的余温,又暗涌着秋的清冽。
作者强军先生的这篇散文,便以细腻笔触捕捉了这份独特的时节韵味。 文中,从2025年处暑具体时刻的精准标注,到“处”字背后“暑气至此而止”的节气深意,再到“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的三候景致,作者为我们铺展开一幅立体的处暑图景。他不仅描摹了自然的更迭:稻穗沉垂的田野、渐染金黄的枝叶、悄然转凉的风;更将目光投向人间烟火——开渔节的喧腾、“十八盆”的俗趣、祭祖迎秋的虔诚、河灯摇曳的祈愿,让节气有了温度与传承的重量。
饮食的变迁、出游的惬意、文人笔下的诗情,在作者笔下交织成篇,既见时令之美,亦含生活之趣。最终,处暑成为一个象征:是告别炎炎夏日的句点,也是拥抱清朗金秋的序章。
读罢此文,便懂得如何在季节的转角处,静心聆听时光的足音,珍惜每一份自然与生活的馈赠。(382字)
【散文】
处暑: 在季节的边缘
聆听时光的足音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当八月的骄阳依旧炽热,蝉鸣仍在枝头喧嚣,处暑却如一位悄然的使者,于8月23日4时34分,农历七月初一这一时刻,轻轻地踏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是夏季的最后一个音符,也是秋季悠扬旋律的前奏,站在季节的边缘,聆听时光的足音,处暑有着别样的韵味与深意。
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在立秋之后、白露之前,其名“处”有终止之意,意味着暑气至此而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简单的话语,精准地描绘了处暑的特质,标志着夏天的暑热正式迈向终点,秋天的凉爽正缓缓走来。
处暑时节,自然界呈现出独特的景象。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一候时,老鹰感知到秋气肃杀,开始大量捕猎鸟类,捕获后先将猎物陈列,如同祭祀一般,然后才享用。这看似残忍的行为,却蕴含着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也让我们看到了生物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二候时,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天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气。曾经翠绿的树叶,开始悄然染上金黄,微风拂过,树叶簌簌飘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更迭。三候时,黍、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田间地头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社员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收获着一年的辛勤劳作成果,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处暑,也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在沿海地区,处暑之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盛大的开渔节便应运而生。每当此时,沿海地区会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码头上彩旗飘扬,鞭炮齐鸣,渔民们怀着对大海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驾驶着渔船驶向茫茫大海。那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渔民们与大海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一些地方,还有“处暑十八盆”的习俗。由于处暑后天气还有些炎热,人们洗澡条件有限,便用盆接水洗澡,并且需要连续洗十八天,才能感到真正的秋凉。这一习俗虽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趣味,也体现了人们对季节变化的适应和对舒适生活的追求。
此外,祭祖迎秋也是处暑时节的重要活动。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者“中元节”。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同时也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生活顺遂。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家族成员们相聚一堂,共同缅怀逝去的亲人,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精神。
放河灯也是处暑时节的一项传统活动。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边进行放河灯的仪式。传说放河灯可以消灾免祸,求吉避凶,后来逐渐变成了一种民间娱乐和庆祝丰收的活动。夜幕降临,一盏盏河灯顺着水流缓缓漂去,灯光闪烁,与星空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人们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河灯上,希望它们能随着河水漂向远方,实现自己的梦想。
处暑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自然景象的变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也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和心境发生了改变。经过了漫长夏季的炎热与喧嚣,处暑后的凉爽让人感到格外舒适。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微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让人从睡梦中自然苏醒,精神也为之一振。走在街头巷尾,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清新气息,不再有夏日的闷热和潮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干爽和宁静。
在这个时节,人们的饮食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处暑时节,各地有食用鸭肉的传统习俗。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润燥、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的功效,可增强免疫力,预防秋燥。无论是白切鸭、柠檬鸭,还是烤鸭、荷叶鸭,每一种做法都有着独特的风味,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此外,自唐朝起,我国就有处暑煎药茶的习俗。煎药茶是为了入秋吃点“苦”,帮助人体清热去火、消食润肺。如今,温州当地人还保留有处暑煎凉茶的习惯。处暑时节饮用酸梅汤也是一种传统养生习俗。乌梅中富含的有机酸能有效缓解疲劳,消暑提神,促进血管健康,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在炎热的午后,来一杯冰镇酸梅汤,酸甜可口,让人顿感清凉舒爽。
处暑,也是出游迎秋的好时节。此时,大自然仿佛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等待着人们去欣赏。漫步在郊外的田野间,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微风拂过,麦浪翻滚,仿佛置身于金色的海洋之中。远处的山峦,也渐渐染上了秋天的色彩,绿色、黄色、红色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公园里,枫叶开始变红,银杏叶逐渐变黄,与周围的绿树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感受着秋天的美好,放松身心,享受着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处暑更是激发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古往今来,许多优美的诗词都描绘了处暑时节的景象和心境。唐代诗人白居易写道:“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诗句中,暑云消散,凉风渐起,池塘里荷花已半成莲子,生动地描绘出了处暑时节的清新与宁静,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悄然来临。唐代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中也写道:“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禾黍成熟,草虫低吟,诗人悠然自得地饮酒抚琴,展现出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态度。宋代陆游的《闲适》则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处暑时人们愉悦的心情:“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在诗人眼中,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好,但新秋时节更是让人喜爱。柴门旁是潺潺的流水,与邻里相约相聚,共享这份悠闲时光,生活简单而幸福。
处暑,是告别,也是启程。它让我们告别了炎热的夏天,告别了那些充满汗水与激情的日子;同时,它又引领我们走进凉爽的秋天,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在这个季节交替的时刻,我们仿佛能听到时光的足音,它沉稳而坚定,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处暑的时光里,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轮回和季节的更迭。我们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些古老的民俗活动和诗词歌赋,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代代相传,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在处暑这个美好的节气里,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聆听时光的足音,感受大自然的馈赠,珍惜身边的一切。无论是那一抹金黄的稻穗,还是那一缕凉爽的秋风,亦或是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温馨时光,都值得我们用心去铭记。因为,这些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2606字)
共3000字 2025年8月22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