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来了》
金V诗人: 寒风
文学总监:武立群
执行部长:张 明 .冷雪.武立群
执行总编:玫 瑰
出伏之日,独行湖畔。枫叶微染丹朱,竟已先知秋意。朝霞如绮,新鸿成行南去;远帆似蝶,拖来片雨又收。这般景致,分明是秋的使者,悄然来报讯了。
三伏既尽,炎威本当敛迹。然秋之来也,并非一蹴而就。先是晨昏之际,凉意渐生;继而午时燥热,也减了七分气焰。树叶犹绿,叶柄处却已隐现萎黄,似在暗中蓄力,为一场盛大的辞别做着准备。这般微妙变化,城中人未必察觉,倒是田间老农最为敏锐。他们黎明即起,赤足踏在田埂上,便觉泥土不似前日那般灼热;举目望天,云色也显得疏朗几分,不似盛夏时那般浓重压人。
秋气最先浸润的,其实是水。河水日渐清冽,褪去了夏日浑浊的绿意。渔舟轻过,能见水底卵石纹理,偶有游鱼穿梭其间。岸边的芦苇已抽穗,顶端泛着银白,风过时便摇曳生姿,发出沙沙絮语。这声响与夏蝉嘶鸣迥异,蝉声是撕心裂肺的呐喊,而芦苇的低语却轻柔似梦,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的秘密。
世人常道"天凉好个秋",殊不知秋之来,自有其章法。先是风变,继而云改,再是水寒,终至叶落。今晨推窗,凉风拂面,便知秋已悄立门前。这秋风也奇,不似春风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不似夏风裹挟燥热,更不似冬风凛冽刺骨。秋风独有一种清爽,掠过面颊,令人神思为之一振。若登高远眺,更可窥见风的踪迹——它掠过稻田,掀起金色波浪;穿过林梢,摇动万千叶片;拂过湖面,激起细密涟漪。
市井之间,小贩已开始叫卖秋梨。这梨皮色青黄相间,肉质脆嫩,咬一口汁水丰盈,最是润燥佳品。药铺门前,"秋燥方"的招牌格外醒目,引得不少老者驻足。妇人们翻箱倒柜,取出尘封的秋衣晾晒,那衣裳上还残留着去岁的秋香。孩童们不解愁滋味,仍在渐凉的黄昏追逐嬉戏,他们的欢笑与归巢的鸟鸣,在巷弄间交织成趣。
秋之为气也,清冽而肃穆。它不似春之圆舞曲般欢快,亦非夏之狂想曲般热烈,倒像一曲镇魂歌,将夏日的躁动一一抚平。诗人蛰伏一夏,此刻被秋风唤醒,纷纷捉笔赋诗。其实秋何需人咏?它自顾自地来,默不作声地改变万物。你看那天穹,不是愈发高远了吗?你看那明月,不是更加清透了吗?就连墙角的野草,也不知何时结满了籽实,只待风起,便将生命播向远方。
江上的帆影,拖过最后一缕暑气;霞中的雁阵,带走未尽的夏梦。枫叶先知秋意,不过因其较他木更不耐热罢了。园中梧桐最先飘零,一叶两叶,轻轻坠落,在地上铺就薄毯。清洁工扫了又扫,总也扫不尽。这落叶看似无用,实则暗藏玄机——待其腐朽化泥,来年又滋养新芽。如此循环往复,正是造化之理。
夜深人静时,独坐庭院,可闻秋虫低吟。这鸣声较夏虫更为沉郁,节奏也舒缓许多,似在吟诵一首亘古的歌谣。偶有流萤飞过,那微光在夜色中明灭不定,恍若远方的灯塔。此时若仰观天象,可见银河横贯天际,繁星点点,较夏日更为清晰明亮。

秋来矣,人皆言其美。而秋自缄默,只管渐行渐深。它不会因人的赞美而驻足,也不会因人的厌弃而加速。它只是循着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地改变着天地。待至深秋,人们又会怀念夏日的热烈,却忘了当下的清凉同样珍贵。四季轮回,本是自然之道,人又何必悲秋?不如静心体味,这稍纵即逝的秋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