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韵味
王庆元
朴素是一种未经修饰的质朴,是事物本真的样子,是人们崇尚的品格。朴素之美才是真美,越朴素越高贵。大繁若简、大美若素,越朴素的,才是越本真的、越恒久的、越高尚的。《人间有味是清欢》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静水流深,看似深邃的天地万物,其实简约朴素,平凡安然。”层次越高的人,越能安于朴素,不为浮华所囚,踏踏实实走得远。因为淡泊朴素者,追求的是内心的纯净、精神的富有、事业的收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古往今来,凡大德大智者,每每低调生活在淳朴的无形中,人生绚丽的硕果,每每根植于俭朴而深厚的生活沃土中。比如钱学森,他在美国是顶级科学家,是享有“上流社会”待遇的著名人物。当年他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后,他总是身着绿色军装和旧式中山服,功成名就后,依然住在不足百平方米的老房,直到仙逝。他给自己定下“四不原则”:不题词、不为他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比如袁隆平,他是享誉世界的显赫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他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对住房和用车从不讲究,夏季总穿着数十元的T恤衫,年逾高龄依然跋涉在泥土中。
《道德经》有云:“处其实,不居其华。”是说人的居处行为总是那么忠厚朴实,而摒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真正的伟大都是淳朴而谦逊的。半缸子晃荡,满缸子不响,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喜欢用鲜花似锦的繁荣衬托自己,而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懂得朴素的力量,身居清简,不富而贵。在平常人眼中,所谓富贵,富是贵的前提。其实,衡量一个人高贵的标尺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品格的成色。财与富原本含义不同,却常常被理解为“有财便是富贵”。其实,有财只是钱多而已,已经拥有很多,但以拥有为乐,则再多也不满足。虽然拥有的不多,但物尽其用则知足。所谓“心中无缺是富,被人需要是贵”“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人生在世,三千繁华,终归朴素。生活真的不用追求太多,不为物所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这才是人生的智慧。
生命的纯朴和精神的高度,决定一个人的真正素养。真正有滋味、有价值的人生,从来不是拼命做加法,而是素心如简,适当作减法,斩断那些贪婪奢侈的心念,舍弃那些浮华的虚荣,努力过极简的生活。欲望太多,人就成了笼中困兽,每丧失一分节制,冥冥之中就失去一分明智。而当你经历越多,就越懂得“人间至味是清欢”。让心灵重新回归简单和纯粹,人生才能真正幸福。一个人,他的欲望简单,知足常乐,他的内心往往就越是丰盈和富有。这个世界的物质无穷尽,但我们所需的也只不过是饱腹之食与一方安身之榻而已。仔细想一想,一个人穿得朴素整洁,何必艳光照人?吃得三餐饱腹,何须山珍海味?住得防风避雨,天伦得以团圆,何须高楼大厦?因此,人活在世上,钱无需太多,够用就好;车子不用太贵,能代步就好;房子不必太大,家人团聚安康所居就好。人要活得有味道,就需要有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的大诗人刘禹锡,把物质和精神看得通彻,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把生活简单与快乐、内心富足、生活从容的心态写得明明白白。这是一种丰富中的简洁,高贵中的朴素,深刻中的平淡。内心丰盈富贵的人,不会在意身外的东西,不炫耀珠光宝器的华美,不追求高档名牌的时尚;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哗众取宠的事物上。相反,他们看重的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们懂得,心若阳光,生活才能斑斓;人若简单,人生方能清澈。人只有物质生活简单了,身心才会轻松,生活中的一切才会变得清晰,心灵才会丰盈,日子才会过得有滋味。简单是生活滋养和沉淀出的懂得,是思想清醒的内涵深刻。内心简单的人,心中无物欲纠缠,身心轻盈。拥有就是被拥有,一旦我们拥有了某样东西,从那一刻起,我们也被这个东西所拥有。你拥有的东西越多,需要当心和关注的外部事物就越多。相反,如果我们在物质上追求简单,注意力就不会被太多的外物分散和牵伴,就能集中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能更加专注于生活本身,经营好岁月。当然,俭朴的生活不是苦行僧似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生活。弘一法师说:“行少欲者,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没有物欲的牵绊,一个人的内心才能达到至清至盈的境界。苏轼一生几经风雨,大起大落。年轻时,他也曾放不下这功名富贵,面对难言的现实,愤怒地写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腔怨气无处发泄。但是几场风波过后,内心淡然了。他和儿子即便身处荒凉的古寺,也能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的优游自适。他剔除了内心的欲望,舍弃了生命中那些太过臃肿的东西,就这样活得潇洒前行,活得自在通透。当一个人的层次越高时,追求就越是素和简,素简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命态度,也是人生淡淡的风景。古时候的字画为什么耐看、耐品,为什么能够融入人心灵?因为时光褪去了他们的艳颜,历史的烟云给他们披上了素衣,他们留下的只有白和黑。白为素,黑为素,素是一种简单,素是一种纯粹。
生命到最后都归于本真,千古风流过眼处,繁华笙歌落,荣即是枯,枯即是荣。
尝尽人间百味,还是清淡最美,看尽世事繁华,还是平淡最真。一个人走过坎坷,才知平安就好;尝过酸甜,才知平淡就好;历尽兴衰,才知知足就好;阅尽世间喧闹繁华,才明白平凡生活的可贵;尝尽天下美味佳肴,才知晓人间至味是清欢;看尽他人黄粱梦尽,才懂得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在经历了人生种种变故之后,你才会褪去最初的浮华,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看待这个世界。其实,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生活,人们最终达到的境界都不约而同地趋向了平淡,走向了本然,归属于朴素。人生唯有淡,才能找到生命的本真,人生百味浓缩到最后,就是一个淡字。人生这趟旅途走了大半后,才明白这人世间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拥有一颗知足的素心。要得少了,痛苦也变少了;放得多了,生活也更加轻盈。慢慢地懂得,简单的生活方式加上海阔天空,才是人生幸福的方程式。看得透了,回归朴素上来,才会有“兰之猗猗,扬扬其香”的美好心态,才会有平平淡淡才是真,简简单单才是福的人生感悟,才会有贫而无谄,富而不骄的高贵,才会做到对待朋友之间的友谊如清水一般朴素,没有利用,没有算计,不掺一丝杂质,这便是纯洁质朴的交情。
一个人染尽了人间烟火,却不为世俗所扰,这便是看清了世界真相。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不追求奢华,不需要太多物质,只希望过简单的生活。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淡安稳,内心丰盈,回归朴素,修得一颗素心,这便是达到了人生的大境界,活到了极致。《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颜色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声音太多让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让人感觉失调,纵情打猎让人身心张扬发狂,稀奇的宝贝常常让人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所以圣人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选择性地取舍。大道至简,三千繁华终归简单朴素。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轻若飞花,轻似落霞,轻如雨丝;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静若夜空,静惟幽谷,静如小溪。所以,生活的智者,常常是给自己生活做减法,不断清空不必要的欲念,舍弃无意义的东西,这种为生活做减法,不是剥除色彩,而是剥落欲望的锈迹,保留一份简单与干净。世间至美,莫过极简。越高贵的人越简朴,越智慧的人越简单。心灵愈澄澈,灵感愈涌现。因为他真正懂得了朴素的韵味,内心明白“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中观,人情淡始长”。这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是一种成熟与从容,也是灵魂高配的一种境界。
高尚的灵魂,总是以最纯的色彩和朴素的状态存在着,优雅,自然,而又不失大气和美丽。人性的高贵来自灵魂的高雅,拥有朴素的灵魂才会散发着人性的温馨和幽香。见多了这人世中的浮浮沉沉后,我们终究会知道:真正活得高雅的人,都懂得摆脱物质名利的桎梏,静守人生的清欢。世间的诱惑五光十色,一山更比一山高,一旦沉迷在物欲中,也就陷入了永不停歇的追逐,身累心更累。人若想真正获得幸福,不是去计较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贫与富,只是简单的快乐度日。人活到极致,不是华丽和肆意,而是删繁就简。《庄子•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简单质朴。一个人的境界越高,越注重精神上的满足,而非物质上的享受。当生命删繁就简后,邂逅的往往是赏心悦目的美丽,是比比皆是的温暖和美好。这时你就会用心去体会风雅之精神,重新给生活注入富有质感的细节,以素为绚,得湿润与静观;以真为本,得平淡以明道。繁华终究是过眼烟云,一个人将生命中的杂质过滤了,回归朴素,才能在平常的生活里拥抱自己,才能看得见内心的丰盈,尝出生活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