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诗留一扇窗(散文诗)
文/鲁振忠
总有人说,诗该在古韵的樊笼里盘桓。平仄是缠了千年的锦缎罗网,将字句都裁成旧时光里的模样。十四亿人唇齿间流转的普通话,寻不见古调里的婉转悠长;千百年前的平水韵,早已困在无人叩访的旧梦深处,恰似一双绣着暗纹的古靴,硬套在今日的行路之上,每一步都踩着滞涩与牵强。
又有人轻叹,新诗早已迷失了方向。把随意的断句当作振翅的羽翼,却始终飞不出混沌的雾障;失了真心的文字纵然叠成长行,也凑不成一段能焐热人心的滚烫诗章。屏幕上的点赞数慌慌张张地跳跃,像逐光的飞蛾般急切,可诗里的真意,早已躲进数据的阴影背后,玩起了无人能懂的迷藏。
我总想起六七十年代的那些诗行。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作盛妆,却像田埂上的向日葵,朝着暖阳坚定地昂起脸庞;又像垄边的牵牛花,缠着竹架执着地攀向心中的期望。不用平仄的规矩细细丈量,不用生僻的词藻刻意裱装,却能让扛着锄头的庄稼汉,从字里行间望见远方奔流的大江;让梳着麻花辫的姑娘,记起晚风里轻轻晃荡的、属于少年的纯粹向往。
其实诗哪有那么多厚重的围墙?它不该是硬拧着平仄,把喉咙勒得发紧发痒;也不该是胡乱拆解句子,把心底的情意拆得七零八落、不成模样。它该是看见老农拭去额间汗珠时,突然涌上心头的那阵涩涩的怅惘;是夜里望着月亮缓缓爬上山岗时,从胸口悄悄漫出来的那股暖暖的滚烫——是藏在人间烟火里的柔软,是落在岁月时光里的明亮。
别让古韵锁住诗的喉嗓,要承接它的魂魄,让旧时光里的温润,悄悄融在今日的文字里;别让白话弄丢诗的章法,要给它披上一层光,让寻常的话语,也能长出打动人心的锋芒。就用普通话里的家常语调,写今日头顶高悬的澄澈太阳,写昨夜天边闪烁的点点星光;写外卖小哥穿梭在车流的匆忙,写课堂上轻轻飘着的书声琅琅;写我们眼中鲜活的人间烟火,写心里悄悄藏着的、未曾说出口的远方。
好诗从来不靠苦思冥想 ,它是风轻轻抚过叶尖时,叶子忍不住摇出的细碎声响;是光温柔吻上窗棂时,玻璃不自觉映出的透亮微光。是我们走在生活的路上,突然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或许是一阵携着花香的风,或许是一片悠悠飘过的云,或许是一句没来得及说完的话——然后心里的情愫,便顺着血脉静静流淌,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诗的模样。
乙巳蛇年闰六月廿九
作者简介:
鲁振中,吉林省前郭县王府站镇人。工作经历:务农、教学、经商。笔名:佚名、轶事。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因生活所迫搁笔二十余年。2016年至2018年,任中国散文网编辑!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