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倾听这已无声的历史
——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寻访之三
作者:赵志飞 朗诵:鄢萍
编辑和音乐设计:杨建松
“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的诉说

位于腾冲市郊洞山的“史迎威公路博物馆”
一
在腾冲市郊的洞山,我走进了“史迪威公路博物馆”,专门去倾听这条史诗级战争公路的故事。 馆中,一张大大的《中印缅公路交通图》,弥补了我关于滇西抗战的一个重大知识盲点。 过去,我只知道中缅间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滇缅公路”,蜿蜒盘旋在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中国大西南的十万大山中,是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和“生命线”,现在才知道,还有这一条后来打通的“史迪威公路”,更是在最后的对日大决战的滇西、缅北反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悬挂在“史迪威公路博物馆”中的地图和照片
1942年之前,国际援华的大量物质都是由印度洋经缅甸仰光到腊戎从中国畹町桥入境急运昆明。当年为了迅速打通这条国际交通线,云南省政府组织滇西20万民众自备干粮工具,风餐露宿、肩挑锄刨、劈山开路、过水架桥、日夜奋战,仅用9个月,便以每公里死3个人的生命代价,于1938年打通了一条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直达昆明,被美军称为“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然而,1942年5月,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失败,日寇闯过畹町桥,强占我国滇西三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并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昔日简陋却繁忙的“输血之路”不再车流不断,而是默默见证了日寇的凶焰和滇西战火的纷飞。

矗立在曾被日寇封锁的“滇缅公路”上的雕塑和
中美军队抢修公路实况
二
为了突破日本封锁,继续向中国运送抗日物质,美国空军将领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上阵了。
“飞虎队”全名“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一直负责保卫滇缅公路和对日作战,此时直接改编为“美军第14航空队”,协助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该航线全长800多公里,横跨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山地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经缅甸到中国昆明、重庆,运输机飞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山峰时,有时飞机达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峡谷中穿行,飞行路线频繁起伏,有如驼峰,著名的“驼峰航线”由此得名。
“驼峰航线”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有飞行员回忆: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他们给这条撒着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因此,“驼峰航线”又被称为“死亡航线”。
这种运输方式的代价是巨大的,运输一次资源和运输过程途中所消耗的资源形成严重的比例反差,而且一旦出现飞机事故,则损失更是加剧。

为了重新打通滇缅公路开辟地面运输通道,“飞虎队”还将中国的作战部队,送至印度进行军事训练,准备与国内部队配合,同时出击,反攻日军,收复失地,打通滇缅公路。
据报道,当时很多正在求学的知识青年投笔从戎,踴跃加入中国驻印军,热血青年中就有当时已在文坛上很著名的诗人穆旦,以及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西南联大教务长张奚若的儿子。
在“驼峰航线”上,平均每天有100多架飞机来回奔忙。三年时间向中国战场运送了73万多吨急需物资,人员33477人,而航空部队共损失563架飞机,牺牲1579人以及诸多失踪机组人员。

美国“飞虎队”中的中美飞行员
牺牲的飞行员中,有一些是来自西南联大的文科高材生。他们边飞行还边与伺机拦截他们的日军飞机打仗,在这条非常危险的“驼峰航线”开通的最初半年,中美航空军机就击落击毁日机149架。 我的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朋友陈先生,曾送我一本他们的研究专著《驼峰生命线》,里面详细记载了驼峰航线从开通到最后画下句号的全过程。 书中介绍,为了协调中美印缅英等相关国的联合行动,及时解决“驼峰航线”的有关问题,国民政府召集军政部、航空委员会、后勤部、交通部、经济部、财政部、卫生署、运输统制局专门成立军事委员会物质内运优先管制委员会,仅从1942年5月开始,两年内就召开了78次联席会议。

三
由于“驼峰航线”的风险性实在太大,更为满足抗战需要,1944年,中美两国再次商议决定,除“驼峰航线”外,仍然需要从地面打通一条通往中国的陆路交通线。
美军当即派出驻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最高司令官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出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由他直接指挥退居印度的中国驻印军及美国工兵,再攻缅甸,边对日寇作战,边从印度抢修一条公路到中国。
与之配合,1944年5月,中国政府重建远征军,强渡怒江,向盘踞滇西的日寇发起全面反攻。中国远征军经松山攻歼战、腾冲围歼战、龙陵争夺战及芒(市)遮(放)追歼战。1945年初,突破日军在滇西的最后防线,攻克回龙山,激战黑山门,于1月20日光复国门畹町。
而史迪威将军率领边打仗边抢修“中印公路”的中美联军,也从缅甸境外同时到达中国畹町,接通了“滇缅公路”,全长1730公里到达昆明。
紧接着,从印度加尔各答沿着中印公路铺设的全长3000多公里的中印输油管道也经过畹町直达昆明。

“中印公路”与“滇缅公路”一样,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为了表彰史迪威将军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民国政府将“中印公路”正式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这条路为中国抗日战场输送了5万多吨军事物资,解决了中国抗日战场最后胜利的燃眉之急。
四
在“史迪威公路博物馆”,我通过馆长了解到当年从“驼峰航线”飞到云南共有30多个临时起降机场。仅腾冲的临时机场就有驼峰、卧龙、良盈、绮罗、茶花塘、海坝、曲石、回街等8个。

当我终于费尽周折找到其中一个叫“绮罗”地名的小机场时,至今还能看到当年的简易跑道、停机坪、飞机掩体的遗址,它们静静地躺在大地上,无声诉说着在滇西抗战中,中国人民与美国援华空军同心抗敌的光辉过往。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大量实物和图片史料的“史迪威公路博物馆”馆长周世才先生,也是一位私人收藏家。馆内陈列的数千件各类藏品,凝聚了周先生半生心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他沿史迪威公路和滇缅公路,几乎走遍了整个缅甸、印度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他一路跋山涉水,饱经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丛林的蚊虫叮咬,跑遍滇西抗战战场的各个角落。
“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的背后,是他为留存“滇西抗战史”的无怨无悔的情怀和奉献。
馆内陈设的各类藏品是滇西抗战艰苦岁月的缩影。从修公路用的最古老的牛车、马车,到各类汽车、摩托车、军用吉普甚至英国女皇当年到缅甸视察英军战场的座驾;马帮用品、民众修建史迪威公路、桥梁时的各种工具、军械器材;中缅输油管道、怒江断桥的粗壮铁链、钢梁;中国军队、美军、英军使用的、海外华侨捐赠的抗战物品以及远征军作战时留下的大量服装物品、物资,甚至史迪威将军睡觉的床,以及数百张老照片,这些重要的铭刻历史印记的文史图物,无一不在静静述说着那段悲壮而激情的历史,让我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周先生抢救性保留下了大量一手文史实物,真正实现了“藏品昭示未来,世界需要和平”的信念!

中美军队联合打通的“中印公路”和
史迪威将军在前线睡过的床
从这些意义上讲,倾一已之力举办“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的私人收藏家周世才先生,何尝不也是一位抗战英雄。 在中美关系再现紧张的今天,这一件件展品也似乎在默默告诫美国现任执政者,请珍惜中美两国曾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争取世界和平并肩战斗的峥嵘岁月,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美国等二战盟国直接进行政治、军事合作的典范。 历史,值得铭记。中国没有忘记,美国,也没忘吧?

曾经联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美国将军与中国士兵
【未完待续】
——编者杨建松 2025年5月27日

作者:赵志飞,1954年生,法学研究生。1974年参警,历任刑事侦查员、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一级警监、警院教授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退休后曾担任全国公安文联警事文物专委会主席。湖北省及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走进东瀛看警察》《首义警事》《36案》《印象欧罗巴》《在那遥远的地方》等11部作品。多部作品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2024年被全国公安文联授予"警事文博事业突出贡献奖"。

朗诵和音乐设计: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四年阅读两亿多;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倾听这已无声的历史
——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寻访
目 录
之一 “畹町桥”的诉说 李宏伟诵读
之二 “倭塚”的自白 杨建松诵读
之三 “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的诉说 鄢萍诵读
之四 “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的诉说 谢东升诵读
之五 “滇西抗战纪念碑“的诉说 谢东升诵读
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