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来自郑家屯街头的待业青年
作者:刘连成
1960 年的5月,一对十七八岁的小伙漫不经心的漫步在郑家屯街头。他们是石宝光与刘明海。此时的郑家屯,四周一片萧索之景,店铺好似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门可罗雀,鲜有人迹。行人们的面庞,仿佛被一层无形的愁绪所笼罩,焦虑与疲惫写满了额头。这两位待业青年,每日就在这既熟悉又仿佛变得陌生的小镇中徘徊,未来,如同迷雾中的幻影,模糊不清,令他们满心皆是迷茫。
那时的新中国,恰似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艰难航行的巨轮。“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那严重的“左”倾错误,宛如狂风骤雨,无情地拍打着船体;而连续几年的大面积自然灾害,又似暗礁,让前行之路危机四伏,全国都陷入了经济困境的漩涡之中。粮食,成了稀缺的珍宝;物资,变得极度匮乏。郑家屯镇自然也未能逃脱这厄运的掌心,工厂如沉睡的巨兽,停工停产,就业的机会仿若天际的星辰,遥不可及,年轻人们的前途,恰似被浓重的乌云严严实实地遮蔽,不见一丝曙光。
就在他们满心忧虑,如同置身于黑暗的深渊,不知何去何从之时,一则消息,如同一束从云层缝隙中艰难透下的微弱光芒,照亮了他们那几近黑暗的生活。根据中共双辽县委的指示,双辽县郑家屯镇的无业青年将被双辽农场接收。
“明海,咱的机会来了!去农场说不定能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就像在黑暗中找到那盏指引方向的明灯,石宝光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火花,兴奋地对刘明海说道。刘明海用力地点点头,那坚定的神情仿佛在宣誓:“没错,哪怕前方荆棘丛生,充满艰辛,咱也得鼓足勇气去试试!”
于是,他们与其他 16 名无业青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双辽农场征程。初到此地,那艰苦的条件,简直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他们集中住在二大队的集体宿舍里,那宿舍,简陋得如同风雨中的鸟巢,仅能勉强为他们遮挡些许风雨;在二大队的大食堂就餐,饭菜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清汤寡水,就像一幅没有色彩的画。但他们并未抱怨半句,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期待,那期待,如同黑暗中熠熠生辉的宝石。
石宝光和刘明海等十六名新来的城市青年,被分配到距离分场所在地两公里的四号地,去开发水田。四号地,原本就是一片荒芜之地,如被岁月遗忘的角落,苇塘星罗棋布,杂草肆意疯长,仿佛在向人们炫耀着它的“统治”。他们每日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便起身,扛起铁锹和镐头,如同出征的战士,走向田间。炽热的阳光,如同无情的考官,炙烤着他们的身躯,汗水湿透了衣衫,又被太阳迅速晒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汗渍,仿佛是他们辛勤劳作的勋章。石宝光身体壮实,干活从不惜力,宛如一头不知疲倦的耕牛,总是冲在最前面。遇到难挖的硬土,他便咬紧牙关,一镐一锹地使劲,那坚毅的模样,仿佛要与土地较上劲;刘明海则心思细腻,心灵手巧,善于琢磨种植技巧,他就像一位虚心的学生,常常向有经验的老农工请教,不断改进种植方法。休息之时,两人便慵懒地躺在田边,仰望着蓝天白云,那洁白的云朵,时而像棉花糖,时而像骏马奔腾,他们就在这美妙的景色中,畅想着未来。“明海,等这片荒地变成高产水田,咱就再也不用发愁咯。”石宝光憧憬地说道,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向往。刘明海笑着回应:“对呀,说不定还能在这儿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的小日子呢。”
日子,如同潺潺的溪流,缓缓流淌。他们的努力,终于开始结出果实,曾经的荒地,在“铁牛”和石宝光他们辛勤耕耘下,渐渐变成了规整的水田,就像一块被精心雕琢的美玉。然而,命运这个调皮的孩子,似乎总爱跟人开玩笑。有一天,刘明海在劳作时,突然像断了线的风筝,晕倒在地,随后被紧急送往总场医务室。石宝光心急如焚,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守在医务室门口来回踱步。直到医生走出,他才得知,刘明海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身体过于虚弱才晕倒的。那一刻,石宝光心中满是自责,仿佛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他觉得自己没能照顾好兄弟。从那以后,石宝光总是把自己那份本就微薄的食物省出一些给刘明海,尽管刘明海多次推辞,但石宝光总是坚持:“你身体弱,多吃点,咱兄弟俩,就像那筷子兄弟,不分你我。”
在这繁重的劳动与艰苦的生活中,刘明海还收获了一份甜蜜的爱情,宛如在苦涩的咖啡中加入了一勺蜂蜜。他与附近村子里的姑娘小兰情投意合,小兰温柔善良,就像春日里的微风,总是在刘明海疲惫时出现在他的眼前,给予他最温暖的安慰与鼓励。他们常常在夕阳如血的余晖下,漫步于田埂之上,那田埂,仿佛是他们爱情的长廊。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梦想与心事,笑声在田野间回荡。石宝光看着这对恋人,心中满是祝福,还不忘打趣道:“明海,你可得好好对小兰,等以后日子好了,我给你们当证婚人,让你们的爱情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随着时间的车轮缓缓转动,这些青年们逐渐步入婚姻的殿堂,成家立业。1965 年 4 月,为方便职工们就近就地生产生活,双辽农场向吉林省农业厅请示投资,在四号地附近的高岗上,如同变魔术一般,建起了 6 栋职工家属宿舍和队部。每栋 2 - 4 户,40 - 60 平方米,各户都是单开门。当刘明海和小兰拿到属于自己的房子钥匙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大地。石宝光也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忙前忙后地帮忙一起布置新家。
此后,他们依旧在这片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在苑广才、马志等队长的带领下,他们如同精心呵护孩子的父母,把水田经营得越来越好,水稻产量逐年提高。曾经那片荒芜的四号地,如今已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了他们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