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艺术织就的城市锦缎
——吕永超《百帧光影、百阕诗书的三重奏》中的跨媒介叙事与地方文化表达之我见
◎ 皮 文 龙
吕永超先生的这篇《百帧光影、百阕诗书的三重奏》文章,以摄影家柯志国“光影诗书共潮生”摄影展为书写对象,却远不止于一场艺术展览的简单记录。这篇文字本身就如同一件精心编织的艺术品,在描述摄影、诗歌与书法三重艺术交融的同时,也构建起一个关于城市记忆、文化认同与艺术创新的复杂叙事网络。吕永超先生以文学之笔解构视觉艺术,又以批评之眼重构城市形象,在跨界的文字舞蹈中完成了一次对黄石这座城市的文化解码。
该开篇即以“时序初秋”点明时间坐标,用“点石成金地”这一典故激活黄石这一城市意象,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展览举办的时空背景与文化语境。吕永超先生将摄影家柯志国的艺术实践置于“建市七十五周年”这一历史节点,赋予其超越个体创作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他的笔下,百帧光影与百阕诗书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更成为“黄石儿女”集体情感的载体。这种将个人创作与城市庆典相联结的叙事策略,从一开篇就为全文奠定了宏大而深沉的基调。
吕永超先生对摄影家柯志国摄影作品的解读,展现出敏锐的形式分析能力与深厚的文化阐释功力。他对展览的五个板块——“抽象艺术”、“人间冷暖”、“文化遗韵”、“绚丽自然”和“未来已来”——视为摄影家观察世界的五种方式,也是理解黄石这座城市的五个维度。在分析《静态观察》时,他注意到远景的城市楼群、中景的微波磁湖与近景的废弃婚纱衣架形成的空间层次,解读出“城市转型”与“时尚流行转向”的隐喻;在评述《两种故事》时,他聚焦三位女性不同生存状态的并置,揭示出城市生活的多元面貌。这种细致入微的视觉分析,将摄影作品从单纯的图像提升为可供多重解读的文化文本。
该文最精彩的笔触在于对“三重奏”艺术形式的剖析。吕永超先生用“光影如弦”、“诗心若笛”、“墨浪成鼓”的音乐隐喻,形象地描绘出摄影、诗歌与书法三种艺术形式的互动关系。他不仅描述了这种跨媒介创作的表面形态,更深入挖掘其背后文化逻辑——在数字化复制时代对艺术“灵韵”的坚守,在全球化语境中对地域文化的重新确认。当吕永超先生写出“艺术永不独行,它总在对话中重生”时,他已然超越了具体展览的评论,触及到了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跃升,使散文获得了超越一般展览报道的思想深度。
作为一位深谙黄石文化脉络的本地著名作家,吕永超先生在文中展现出强烈的地方认同感与文化自觉。他敏锐地捕捉到摄影家柯志国作品中的“在地性”特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历史回响、磁湖岸边的城市变迁、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等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黄石独特的文化地理座标。但吕永超先生并未将这种地方性简单化为封闭的本土主义,而是指出柯志国的创作“深植黄石沃土,又能跳出地域边界”,在“在地性”与“全国性”之间保持辩证平衡。这种对地方文化主体性的辩证理解,体现了作者开阔的文化视野。
吕永超先生的文本语言本身就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字演出。他善用排比句式增强节奏感,如“当镜头定格生活气韵,诗心捕捉刹那永恒,笔墨挥洒飞白流风”;他巧用隐喻构建意象系统,将艺术创作比作“土壤”、“雨露”与“长风”;他更通过动词的精准选择赋予静态艺术以动态美感,如“潘亮如燕展双翅般挥运出扁方厚重的汉隶”,比比皆是。这种富有诗性的语言风格,与其书写的艺术展览形成巧妙的互文关系,使散文本身也成为其所赞美的“复合艺术品”的文学对应物。
在文本的结尾部分,吕永超先生将摄影家柯志国的艺术实践提升到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指出其对“地域文化主体性的高扬”、“技术时代艺术‘灵韵’的守护”以及“群众性艺术共创”的探索意义。这种从具体艺术现象到普遍文化问题的思考延伸,体现了作者作为文化观察者的理论自觉。当吕永超预言展览价值“必将随岁月流逝而愈发璀璨”时,他不仅表达了对艺术家个人的敬意,更流露出对黄石文化未来发展的深切期盼。
这篇文章最终超越了艺术评论的常规框架,成为一部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微型报告。在吕永超先生笔下,摄影家柯志国的摄影展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黄石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现实处境与未来想象;而他的文字则成为解读这面棱镜的密码本,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由图像、诗歌与书法共同构筑的精彩三维世界。这种将艺术批评、城市叙事与文化思考熔于一炉的写作实践,不仅展现了作者多维度的才华,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地方文化与艺术创新的典范文本。当摄影的光影、诗歌的韵律与书法的线条在吕永超的文字中重逢,它们共同织就的不仅是一件艺术的锦缎,更是一座城市妩媚动人的文化霓裳。
作者简介:
皮文龙,1954年出生,湖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2014年黄石七中高级教师退休。爱好写作,偶有随笔、散文见于报刊或微信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