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十六陆元九》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2日
在当代中国诗词创作中,将科技成就与传统诗韵相融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艺术实践。马学林先生创作的十首赞颂"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院士的诗词作品,以其多元的体裁、精妙的构思和深厚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礼赞,更是对中国航天精神的诗意诠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七一勋章"的颁授是对杰出党员的最高礼赞。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陆元九院士以百岁人生书写了科学报国的传奇。诗人马学林以十首诗词,用不同的体裁和韵部,多维度展现了这位科学巨匠的辉煌成就与精神境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意赞歌体系。
一、体裁多样的艺术呈现
1. 这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体裁的丰富性。作者采用了七律、五律和词牌(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塑造陆元九院士的立体形象。三首七律分别选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通过韵脚的变化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如第一首"百岁征程砥柱坚"中的"坚、棉、篇、鞭、连"等韵脚,音韵铿锵,恰如航天事业的坚实步伐;而第二首"百载期颐赤子痴"选用支韵,"痴、驰、旗、碑、知"等韵脚则更显情感绵长,突出科学家的赤子情怀。
2. 三首五律分别采用一先、七阳、八庚韵,以更简练的笔法勾勒科学家的精神特质。"璇玑掌上悬"一阕仅四十字,却完整呈现了从技术突破(惯性导航)到精神境界(清风励后贤)的升华过程。词作部分更是匠心独运,选用不同词牌来表达科技主题的多种维度:《山花子》的婉转、《临江仙》的豪放、《翻香令》的典雅、《浣溪沙》的清丽,共同组成多声部的赞歌。
二、科技意象的诗意转化
1. 将科技术语转化为诗意语言是这组作品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作者巧妙运用传统意象来表现现代航天科技:"陀螺"这一惯性导航核心元件,在诗中化为"陀螺远引星辰路"(七律一)、"陀螺隐迹巡天幕"(七律二)、"陀螺轻动启天章"(翻香令);"惯性导航"系统被喻为"惯性精深日月篇"(七律一)、"惯仪巡汉稳"(五律三);航天器的轨迹被诗意地描述为"星海轨程精算处,破云烟"(山花子)。
2. 这些转化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深层的意象重构。如"璇玑"一词,古代指北斗七星或天文仪器,在"璇玑掌上究云棉"(七律一)中既暗合航天事业的天文属性,又体现科学家驾驭尖端技术的从容;"云棉"意象既模拟航天器穿越云层的景象,又暗示科研工作的细致绵密。这种古今意象的创造性转换,使高科技内容获得了诗性的表达。
三、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
1. 作品通过时间维度的交错并置,构建起宏大的叙事框架。"百岁"、"期颐"既指建党百年,也喻示陆元九院士的高寿;"廿载时"(翻香令)指向科研工作的漫长坚守;"三秋皓月"(浣溪沙)则象征时间的沉淀与见证。在空间维度上,从"掌上悬"(五律一)的微观到"探太清"(五律三)的宏观,从"九层天"(山花子)的垂直空间到"寰宇连"(七律一)的平行扩展,构建起立体的航天图景。
2. 这种时空交织的手法在《临江仙》中达到高潮:"惯导初开云外路,陀螺暗转星渊。璇玑掌上定天垣。箭驰银汉畔,轨刻碧霄边。"五句词跨越天地尺度,将技术突破(惯导初开)、工作原理(陀螺转动)、控制精度(掌上定天)、运行状态(箭驰银汉)和成果永恒(轨刻碧霄)熔铸为完整的艺术表达。
四、精神境界的多维塑造
1. 这组诗词不仅是技术成就的赞歌,更是科学家精神的全景展示。"丹心"意象在多个作品中反复出现:"丹心酬赤帜"(五律一)、"丹心融箭魄"(五律二)、"百岁丹心炽"(五律三)、"百岁丹心融箭魄"(浣溪沙),强调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皓首"形象(五律一、二)展现终身奉献的科研精神;"清风"意象(五律一、二)则象征科学家的高洁品格。
2. 作者特别注重突出陆元九院士作为航天事业开拓者的历史地位:"潜心测控著先鞭"(七律一)、"皓首拓荒先"(五律一)、"惯导初开云外路"(临江仙),这些诗句确认了陆元九的贡献。而"圭璋"(七律二、三)、"典范"(七律一)、"清范"(翻香令)等传统礼器意象,则赋予其道德典范的文化定位。
五、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1. 这组作品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诗意对话。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严格遵循,对仗工整的律诗结构,典故化用(如"九如"出自《诗经》),都体现着传统诗词的审美特征。而在此基础上表达的却是最前沿的航天科技,这种融合本身具有象征意义: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现代生命力。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术语的诗化处理:"惯性导航"简化为"惯导"(临江仙)、"惯性"(七律一),"陀螺仪"简称为"陀螺",既符合诗词字数限制,又自然融入诗意语境。"北斗"、"银河"等传统天文意象与现代航天工程形成双重互文,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六、勋章闪耀的时代意义
1. "勋章"意象在十首作品中反复出现,成为联结个人成就与时代荣誉的核心意象。"勋章闪耀谱诗发"(七律一)、"今佩勋章光耀里"(山花子)、"勋章光映苍寰"(临江仙)、"百龄丹志授金章"(翻香令),这些诗句不仅是对个人荣誉的礼赞,更蕴含着对科技强国战略的诗意呼应。"金章辉玉宇"(五律三)的意象,将国家荣誉与航天成就完美统一。
七、律诗工笔:时空交织的航天史诗
1. 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从不同角度构建了陆院士的立体形象。第一首"百岁征程砥柱坚"以时间纵深感开篇,"璇玑掌上究云棉"巧妙将高精密的航天仪器与"云棉"的柔软意象结合,刚柔并济中见科学家的细致匠心。"陀螺远引星辰路"对"惯性精深日月篇",既工于对仗,又以星辰日月之宏大象喻导航系统的精微奥秘。
2. 第二首四支韵律诗侧重精神刻画,"碧血化星辉广宇,丹忱融箭塑丰碑"一联,将热血丹忱与航天器熔铸为天地间的永恒丰碑。而"九如松柏参云立"用《诗经·小雅》中"天保九如"的典故,喻指陆院士如松柏长青的学术生命与道德境界。
3. 第三首七阳韵则突出历史性时刻,"期颐华诞授勋章"直指建党百年颁授仪式现场。"陀螺暗解星河秘"与"器度明承日月光"形成明暗对照,既写技术突破的隐秘艰辛,更显科学成果的光明伟岸,暗合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的历程。
八、五律凝练:浓缩的科研人生轨迹
1. 三首五律分别选用一先、七阳、八庚韵部,以更精炼的笔法捕捉陆院士事业的闪光点。"璇玑掌上悬,惯性导航天"开篇即点明其核心贡献,将复杂导航系统举重若轻地呈现。"星海陀螺引,神州轨迹镌"中"镌"字用得极妙,既指轨道精确计算,更喻其事业深深镌刻在民族复兴史上。
2. 第七阳韵的"金章映浩苍"以勋章与苍穹的辉映建构天地对话的空间感。"丹心融箭魄,皓首铸星芒"通过"丹心-皓首"的颜色对照、"箭魄-星芒"的虚实相生,塑造出科学家毕生奉献的动人形象。
3. 第八庚韵侧重科学精神传承,"惯仪巡汉稳,精器溯根明"既写仪器精度,更暗喻科学家求真溯源的精神。"百岁丹心炽,千霄浩气盈"以数字对比形成张力,百岁人生与千霄浩气共同构成生命的高度与广度。
九、词曲婉转:情感维度的心灵图谱**
1. 四首词作选用不同词牌,从情感层面深化主题。《山花子》"惯导初开百仞巅"以"破云烟"的意象展现科研攻坚的壮阔;《临江仙》"箭驰银汉畔,轨刻碧霄边"用驰骋与铭刻的动态描写,构建航天事业的时空维度;《翻香令》中"廿载时、碧落刻沧茫"以时间长度对照空间广度,突出奋斗的持久性;《浣溪沙》末句"金章辉映世流芳"则收束于历史评价,完成对科学家一生的终极定调。
2. 这些词作共同特点是善于将抽象科学概念转化为可感意象:"陀螺轻动启天章"将机械运动诗化为天地文章;"星光云闪刻苍茫"把轨道计算升华为宇宙铭文。词人通过意象转化,使高科技内容获得了诗意的审美表达。
十、意象体系:科学精神的诗化转换
1. 十首诗词构建了丰富的意象系统:首先是"陀螺-惯性"为核心的科学意象群,通过"璇玑""导航""北斗"等术语的诗化运用,使科技语言获得文学美感;其次是"星辰-日月"的自然意象群,构建航天事业的宏大背景;第三是"丹心-皓首"的生命意象群,展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最后是"金章-圭璋"的荣誉意象群,体现社会对科学贡献的崇高礼赞。
2. 这些意象的交织形成独特的诗歌张力:在"百岁丹心"与"千霄浩气"之间,在"璇玑掌上"与"星海轨迹"之间,诗人找到了微观与宏观、瞬间与永恒、个人与国家的完美平衡点。
十一、韵律匠心:传统形式的现代赋能
1. 诗人刻意选用不同韵部:下平声一先韵的开阔明亮,适合表现航天事业的宏大;上平声四支韵的细腻绵长,利于刻画科学家的精心;下平声七阳韵的昂扬激越,契合颁奖仪式的隆重;下平声八庚韵的清亮悠远,呼应科学精神的传承。不同韵部的选择与内容高度匹配,体现传统诗律的现代表达力。
2. 在词牌运用上,《临江仙》的舒卷自如适合表现航天事业的波澜壮阔;《浣溪沙》的简洁明快利于突出主要成就;《翻香令》的流转灵动呼应陀螺仪的运动特性;《山花子》的顿挫抑扬暗合科研攻关的节奏起伏。这种词牌内容的高度契合,可见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结语
1. 马学林先生这组诗词作品,以其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科技意象的诗性转化、时空维度的巧妙交织、科学家精神的多维塑造、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创造了科技题材诗词创作的新高度。这些作品不仅是对陆元九院士个人的礼赞,更是对中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集体致敬,是科技强国梦想的诗意表达。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古典格律中,跳动的是新时代的科技脉搏;在传统意象的簇拥下,闪耀的是现代航天的辉煌成就。
2. 通过这十首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如何成为诗意赞颂的对象,看到了科技如何与人文完美结合,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在追求科技强国梦想中的文化自信。这些诗词不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更是刻在时代里的音符,奏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诗篇。这组作品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表现现代科技主题的强大能力,也为当代诗词创作开辟了新的艺术路径。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