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驴走山东,大运河名城临清(5)
临清是鲁西聊城市所辖的县级市。可说是山东省的西北边关。临近大清河,所以得名临清。河对岸即是河北省的清河县。
临清是明清时期崛起来的城市,号称有500年的繁盛期。靠大运河漕运发展起来的,北方称"四大都市",即天津,德州,沧州,临清。"东南四都"是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如今这些城市有的已发展为超级国际大都市,有的至少也是区域都市圈的中心。比较这些白天鹅,临清没有大的作为,被近邻的聊城市虹吸了。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或者明天到你家。种地的都明白,土肥水沃,也不可能年年结大瓜。国如此,家如此,人如此。有过数百年的辉煌,给临清洒下了历史的芬芳,也算是老天的垂青了。
要阅读明清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史,得研究厚重的大运河历史文化沉淀。在现代铁路修建之前,物流贸易的漕运,即水上运输的历史,京杭大运河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临清是一颗缀在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聊城坐车一个小时到临清。鲁西南大平原,抬头远望找不到山岳,一马平川。正是仲夏季节,麦浪翻滚。这里是我国的重要粮仓及蔬蛋奶基地。天赐的矿产资源有限。土地公公的辛劳奉献,养育了代代儿女。
临清市有80多万人口,近半住在市区。与别的城市没什么区别,大马路,绿荫道。只是高层水泥林子没有大城市密集的透不过气来。现代城市真的没什么看头,设计的很蹩脚。都象一个妈妈生的,无非有的肥头大耳,有的体量小些。
我还是继续一个人的旅行。有朋友愿一起同行,相随着说笑,轻松又愉快。旅途都是陌生的地方,相互依托,搭个伴有个麻烦不是事儿。休闲的玩儿当然好。我之喜欢独狼行动。象专家墨客余秋雨说的,文化苦旅。为什么文化是苦旅呢,余秋雨只是说身体的艰难历险,灵魂的艰苦求索。说的很抽象。别说看世界,就是看中国,一般少有人具备时间,经历,还有经济条件。文化旅游的人,苦就苦在人闲着心不闲着,你得带着想法,还得不断的做功课补电,身累心更累。苦旅的过程,就是潜心探索,比书案的文化更耗费脑水子。人要不走出来,囿在书本上吃前人嚼碎的文化食物,跟风论味,视野格局无论如何也打不开。
来临清就是为了看大运河。有人说,运河有什么看头,就是一条不宽不窄的人工水道。是啊,脑袋里若不装些历史文化的内容,看哪里也是一眼足够,枯燥乏味的自然景观。山水组合在一起,是能编排出无限冲击眼球的奇幻风光。但所谓的文化旅游,没有过往的故事支撑,简直是不值一提。
大运河如今已沉寂,以往的繁华不在。只有江南的小段区域还有运输船只作业。不到大运河沿线走一遭,踩一遍先人走过的文明足迹,读中国历史就缺一大块儿。
古运河穿过临清市区。现代人把河堤绿化的树荫很美。今人看来,映入眼帘的也就一条普通的小河,河宽也就是几十米的样子。沿着运河一口气步行了2、3公里。走着就是观光。光是往昔的繁华市井,熙闹杂色。踩着的每个脚印下,都有沉淀的历史回忆。古运河的游览得带着时间的穿越感,放电影一样回放到以往的千年百年,眼中有漕运的船队,桅杆林立的水面。时而有一队队纤夫赤着双脚,光着的脊背上大汗淋漓,踩着节奏的号子声沉闷而有力。停靠码头的船只,川流不息的卸货装货的劳工。岸畔,穿着长袍马褂的商贾,带着瓜皮帽的先生,粗衣烂裳的乡民,熙熙攘攘的男女老乡交织一处,市集人声鼎沸。都是因为有这条河,让华夏大地有见识的人都知道,北方有个临清的都市,红火热闹敢与号称天堂的苏杭媲美。

走在河堤上的激动,都是魂回历史的心潮澎湃。在河边静静的漫步着,再与那些消逝了的风景纠缠,再与消失在历史尘烟中的古人神交。一系列的思绪便涌现。站在赤壁可怀古,挺立城楼可赋诗。一切已是过往。我们人老了,运河也老了。念世间沧桑,都是弹指一挥间。
人类最早的文明进化就是与水为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把水患变成水利,让其为苍生造福。老子在其伟大著作《道德经》中高度赞美了水的德性,利万物而不争。水的历史就是活生生的人类进化史。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震撼世间的水利工程。我们在小学课堂上就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都江堰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杰作。尤其挖人工河的历史悠久。秦汉,隋唐宋元,各个朝代都有类似的工程。
其中京杭大运河,是最为壮观的。世界上人工开凿的运河,通航里程一度达到1400多公里。特别是山东,江苏,浙江三省的内河航道,为当时最繁忙的船运线。
今天我们办大交通,修高铁,高速公路,人流物流,路修到哪里,经济就出现勃勃生机。当年的落后年代,水运就是经济发展的摇钱树,船行到哪里,哪里市集繁华。当时的京杭大运河,被评价为"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
临清市的文化魂就是运河,市内著名的文物景点就是古运河,运河岸边的"钞关","鳌头矶"。尤其是钞关,是当年临清迈向兴旺发达的源头地。更是我们阅读临清的必去之处。
钞关,是明清时京城朝廷直辖的税收机构,是明清时代大运河文化的缩影。临清钞关,是京杭大运河八大钞关最为重要的一关。进入"钞关博物馆"参观,一进门看到的数据足够震撼。钞关在繁盛时,一年可收各种漕运税银十几万两。而同期山东省的全省税银才有8千两。钞关,钞关,我们今人可想象到印钞票的工厂。

钞关,已被国务院于2001年公布为第5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钞关座落于老运河旁的马市街,占地4万平米,现存建筑面积8千平米。院内部分老房子已倒塌,没有在原址复建,只标有当时职能设置的机构名。遗址古香,仍能嗅出曾经的威严。钞关的机构复杂,规模不次州府衙门。收税的税厅,统计的通事馆,船料房,银库,皂隶房,还有监督部门御察官,考核部门,培训官员的,规制环环相扣,十分严格。钞关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为研究了解明清时代两河流域的经济生态,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钞关是临清近代史发展的缩影。能想到当时商埠重镇的繁华热闹景象。工商发达,文化兴盛。清朝皇帝坐船南巡,临清是行宫下榻之处。皇帝佬儿的眼睛是惯出来的,没有繁华锦绣和好风光,是不会留驻察访的。要到临清旅游,美食打头,是当地有名的"什香面"。因为是乾隆皇帝打过的牙祭,所以上了美食榜。当年乾隆皇帝第4次下江南巡游,偶感风寒,心情不爽,自然也没有胃口进食。到了临清,地方官员竭力讨好乾隆爷,找了最好的厨子,将《金瓶梅》一书中描写的美味"温面"翻新烹调。大厨以精致的手擀面,配上本地酱菜,荤素搭配,再辅以10种不同菜肴的小炒,酸甜苦辣俱齐,又色香味俱全。一碗香喷喷的什香面端到乾隆皇帝面前,龙颜大悦。几天没有食欲的他竟然胃口大开,对什香面赞不绝口。抓住人的心,首先摄住人的胃。乾隆皇帝一高兴,嘉奖了地方官,又逛了临清市集。至此,临清的什香面风靡两河地区。21世纪的今天,什香面还上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到临清不吃一碗浓缩了文化和美味的什香面,那就是缺了一课。一碗面里浓缩了临清的历史和风光。
钞关是临清历史文化的有形存在。文物的意义就是睹物思旧,联想过去。
除了运河钞关外,还有"鳌头矶",也是到临清文旅打卡的必去之处。
钞关和鳌头矶相距也就几百米,沿运河往北步行,直至站在了鳌头矶楼门的脚下,我还问路寻找。一抬头,运河桥十字路口旁边一座不起眼二层古建小楼,就是鳌头矶。在今天高厦林立的城市建筑中,简直矮小的是侏儒。但在临清人的心目中,她是活生生的历史老人,是一座不朽的文化图腾。
鳌头矶,顾名思义,鳌头是指很大的龟和鳖的脑袋,矶是临水的突出部位。这座小楼以及后面精致的小院子,是临清历史地理文化的至宝,也在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之列。

临清早在元代,就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枢纽之地。此处北侧是元代开挖的运河问津桥入卫,明代又开挖西侧的卫河。这样鳌头矶以西就形成四面环水之势,时称"中洲"。明代又修筑石坝,高高凸起,形如鳌头。朝廷知州马纶题名"鳌头矶"。会通二闸状如鳌的两只脚,后有广济桥如鳌尾。目前,鳌头矶有观音堂,吕祖阁,甘棠祠等建筑组群,古色古香。临清数百年历史文化尽数沉淀于此。院内传统的古建筑群,布局严谨,玲珑幽雅,照壁碑石相映成趣,竹影婆娑,兼南北方园林之韵。每逢节庆假日,鳌头矶仍是临清人最繁华热闹的聚集热地。运河文化代代相传。来临清的外地游人必打卡留影。
运河历史文化是临清之魂。若问临清还有好玩的地方,那就是盛名之下的宛园。连聊城的本地人都说,这个地方好美,值得去看。
乍一听宛园,以为是过去遗下的风景花苑之类的名胜古迹。实在也是稀罕,一做网络功课,才知宛园不是古旧老货,是新世纪的一篇风景新作。是一个叫宛秋生的企业家所为。
临清市有一家驰名的民营企业,三和纺织集团。老板宛秋生1988年创业,艰苦奋斗,迄今已把三和公司发展为享誉中外的蜡印企业,也是临清的利税大户。宛秋生发迹为巨富之后,报效回馈家乡的建设。为普惠临清市大众,他出巨资修建了宛园。
宛秋生出手不凡。他邀请了国内一流的园林设计专家,历时数年,将苏州等江南园林艺术的精华萃于一炉,成功的建成了风景名胜宛园。宛园集山水意境,以小中见大,曲折幽深为主要风格。园内石林,水上石廊,奇树异花,别致典雅。游人无不称羡叫绝,连国内外的园林专家们也喝彩不已。开园之后不久即成为临清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亲临宛园一游,还真是不负盛名。不似江南园林,胜似江南园林。宛先生给临清办了件好事情。
相比一些发财的富翁大佬,发了大财后把钱藏在瑞士银行,或者阿里巴巴的洞穴,很是搞笑。宛园走红,宛秋生先生这钱花的太有意义,也太值了。
临清半天游,匆匆来去。是为游记了。
(202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