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畔的木棉》
文/刘殿祥/首发作品
松花江的浪花里浮着萧红的名字,像一片倔强的木棉花瓣,飘过三十年代的烟雨。在松北区的学院路北侧,那片茂密树林中,她的剪影依然在枝桠间摇晃,用笔尖刺破封建的茧房。
她从呼兰河的冰层下走来,踩着冻土的裂痕,把乡愁写成带血的诗行。当鲁迅先生点燃的灯火照亮北平!她的手稿,在寒夜里跋涉成一道孤独的闪电。那些文字是带刺的藤蔓,缠住旧时代的脖颈,让呼兰河的呜咽化作觉醒的涛声。
萧红公园的枫杨树记得,她曾倚着树干数过星星,把流亡路上的月光缝进《商市街》的褶皱。如今游人驻足的青石板上,还留着她高跟鞋叩击时代的回响。她的故事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松花江畔永不结冰的暗流,在每个春天涌动成新的浪花。
当暮色染红萧红故居的窗棂,我看见她站在文字的甲板上,衣袂飘扬如黑色旗帜。这位呼兰河的女儿,用一生写就的木棉,正在新时代的风里,绽放出比血更艳的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