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假期去兰州小姑家玩,表哥、表嫂带我们一家去看黄河,这也是我心心念念的愿望。停车场、路边都已经没有车位,最后,好不容易看到路边斜道进去可以停几辆车,经询问只要在该家喝茶便可以免费停车,那就喝茶、停车一起吧。
“三炮台”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茶具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整套茶具形似古代炮台,所以称为“三炮台”。茶具设计科学,底托碟中间有圆坑,可固定茶碗,防止茶水溢洒,碗盖可以防尘。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来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三炮台”的诞生是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习俗碰撞的产物。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丝绸之路既是商贸通道,也是文化习俗传播的桥梁。往来的商队、使者、旅人途经兰州时,需要一种既能解渴解乏,又能补充能量的饮品。将茶叶与能够快速补充糖分和营养的冰糖、红枣、桂圆等搭配,既能利用茶叶的提神功效缓解疲惫,又能通过糖分补充能量,可谓一举两得。当时的兰州,作为西北重镇,汇集了各地的茶叶、香料、干果,这些物资的流通为“三炮台”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下,经过数代人的改良与传承,“三炮台”茶饮逐渐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成为这座城市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走进去,茶摊紧邻黄河边,人已经坐得满满登登的。河堤之下就是波涛滚滚的黄河水,奔腾不息,向着远方流去,让人不由得想起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河上有很多游客坐着游艇,陶醉地欣赏西北独特的山水美景;羊皮筏子慢慢漂流,仿佛在述说着古老的故事;时不时有摩托艇飞速而过,古老与现代融合,又好像创越了时空。古老的水车缓缓转动,掩映在垂柳之中,对岸的白塔山可以看到一些葱茏的绿色,让人完全忘记身处西北。
一次性的密封的玻璃盖碗茶具,二十五元一位,价格很亲民。老板将茶具、茶叶一包、冰糖、桂圆、小枣、枸杞等一包,开水一壶拿过来。“三炮台”的配料十分讲究,每一种食材都仿佛带着一段故事,从五湖四海汇聚在这小小的茶碗中。茶叶多选用云南的春尖,那是春日里茶树最鲜嫩的芽尖,带着西南山水间的灵气,嫩绿的叶片在热水的冲泡下,渐渐舒展,释放出淡雅的茶香。福建的桂圆,肉质厚实,颗颗饱满,带着南方的温润与甜美,为茶汤增添了醇厚的滋味;新疆的葡萄干,在充足的日照下晾晒而成,甜香四溢,每一颗都饱含着阳光的味道;甘肃临泽的小枣,皮薄肉厚,枣香浓郁,如同红宝石般点缀其中,为茶增添了香甜。还有枸杞、菊花、玫瑰、杏干、优质冰糖等,每一味食材都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了“三炮台”丰富而独特的口感。
自己将桂圆干咬开口子,和其他原料一起放进杯子。冲泡“三炮台”,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享受。当滚烫的开水注入茶碗的瞬间,各种食材的香气被瞬间激发出来,弥漫在空气中。红枣的甜香、桂圆的醇厚、葡萄干的酸甜、菊花的淡雅,相互交织,让人陶醉不已。
第一泡水可倒掉,从第二泡开始饮用,细呷慢饮。茶香混着冰糖、桂圆、小枣的甜味儿,真的是别具风味。轻啜一口,茶汤在舌尖上散开,先是茶叶的清香,接着是冰糖的甘甜,随后各种干果的味道依次呈现,层次分明,又相互融合,令人回味无穷。一边啜饮,一边不断添加开水,慢慢地喝着茶,看着滔滔的黄河水,河上快慢不一的游船,岸边绿黄相间的柳树、白杨,惬意喝茶的人、路过的游客,觉得人完全放松了下来,清空一切,与黄河融为一体。
听表嫂说,在兰州,无论是清晨还是午后,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日,黄河边总有喝茶的人。夏天,在五泉山或者黄河边,要上一碗“三炮台”盖碗茶,枸杞、桂圆、玫瑰花、杏脯、冰糖、春尖茶…… 一边喝茶,一边听穿城而过的黄河水奔涌向前的咆哮声,听树上的鸟叫,听城市小巷中茶馆里打牌、聊天和大声的欢笑,听黄河边兰州阿姨扯着嗓子唱的带着粗犷的西北民歌。冬天,寒风凛冽,走进一家温暖的茶馆,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三炮台”,让茶香驱散寒意,感受着这份温暖与惬意。
喝完茶,沿着黄河风情线漫步,岸边的垂柳依依,像是柔顺的发丝,给这座硬朗的城市添了几分清新与柔和。沿途的雕塑错落有致,它们或展现着兰州的历史文化,或刻画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每一尊都栩栩如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精神。远远望去黄河第一桥“中山桥”上人来人往,它也讲述着兰州历史的变迁。
因为是国庆节,黄河边上游人络绎不绝,河边上很多小孩子在捡石头、打水漂。我也带上女儿加入了其中。女儿捡了很多指头大小很光滑、色彩艳丽的小石头,当着宝贝一样让我帮她装好。我也捡了一大捧色彩、质地很有特色的石头。我将带回汉中,因为这是母亲河里捡的“黄河石”。
“三炮台”,这一碗黄河边的茶饮,让兰州有了不一样的文化、有了生命力,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兰州的变迁;又似一首悠扬的乐章,奏响着兰州人的生活旋律。在这茶香弥漫的黄河之畔,“三炮台”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将伴随着黄河水源远流
平台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