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饭后和杨万林驾车去逛周祖陵,突然想到了一年未见的张志良先生,于是电话邀约“同去,同去”。
周祖陵景区的打造应该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但成为一个景区也就是最近这些年的事。
周祖陵景区的核心就是庆城东山顶上的一个周先祖的陵墓——不窋(zhu)之陵。
不窋为夏朝末年的农官,埋葬他的一堆土真的能存在几千年,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据现在的保护状况看,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一如中华文明一样绵延不绝。
我们三人对这个景区都非常熟悉,但炎夏之夜,几人坐在这样历史悠久的山顶上,一边感受着从周先祖庙宇高处吹来的微风,一边谈论庆阳学界的一些逸闻趣事,也是一大美事。
我们三人的话题杂乱无章,有历史,有人文,有感慨,也有我的胡说和八道。
张志良和杨万林都非常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过庆阳的历史文化,在庆阳市有比较大的知名度。陇东学院马啸教授把这样的民间历史研究者比喻为“疯子”,只要周边地区有了新的考古发现,就一定不计成本地去考证,也一定会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而且多为雅言(诗歌)。
这样的疯子有好几个,他们为庆阳的历史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虽然如此,我也借着三分酒劲直言不讳地吐槽张杨两个疯子,他们的文章学者味道过于浓厚,不利于大众阅读和传播。
张杨两位的文章不是为了博取职称,也不是为了扬名立万,就是因为喜欢。既然如此,那就需要通俗易懂,比如大众喜爱的《百家讲坛》,就是因为能够深入更能够浅出。
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那是学术研究者的使命。虽然可能会发布在一些权威刊物上,但那也仅仅限于发表,读者寥寥,影响有限。
而普罗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中严重缺乏比较权威的准确的当地历史资料。好在张志良先生随即送了我一本书,如图
此书出版于2024年,张志良先生居然没有在朋友圈展示过。
今天一起床,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张志良编著的这本大作。
这本不太厚的书详尽地介绍了庆阳的地名历史、庆阳的历史名人以及历史著作阅读中需要了解的历史知识。特别要提的是,作者从《史记》,《资治通鉴》、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历史著作中摘录出的有关庆阳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等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庆阳历史文化研究者。
对某些历史问题,作者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简短的见解和看法。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地方志的补充材料,也可以成为历史爱好者的工具书。比如郡和县哪个大?比如什么是都?“都”不一定就是首都,等等。这些我们容易想当然的问题在这里都可以得到解决。
作为范仲淹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张志良先生把范仲淹在庆阳的历史文化贡献单独作为一个章节陈列于后,凸显了范仲淹与庆阳的关系,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杨万林几年前所出版的一本书内容较为庞杂,既有学术研究,也有即兴创作的散文作品,只是告别的时候恰恰接了一个电话就忘记带走了,以后再说再评。
冯万才,海南即将退休的中学教师,业余时间喜欢码字。作品集中在微信公众号“锁蛮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