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恪守不渝
终将真理抛掉
虽有自保意味
却人格尽失
偏执于折中的尺寸
立场却在妥协里摇晃
貌似隐藏了杀伤力
左右逢源的周全
实则是灵魂在苟且游荡
评析:
## 《中庸》:在妥协与坚守间的灵魂困境
张海峰的《中庸》是一首充满思辨张力的短诗,通过对"中庸"这一传统哲学概念的重新审视,揭示了现代人在价值选择中的困境。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道德立场与生存智慧的辩证空间。
诗歌开篇即以悖论式陈述抓人眼球:"恪守不渝/终将真理抛掉"。这里诗人巧妙颠覆了"恪守不渝"通常带有的褒义色彩,指出对某种原则的绝对坚持反而可能导致真理的丧失。这种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价值判断的迷宫,暗示中庸之道可能隐藏着自我消解的危机。
诗中"虽有自保意味/却人格尽失"的转折,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矛盾。诗人承认中庸作为生存策略的实用性("自保意味"),但随即指出其精神代价("人格尽失")。这种辩证观察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智慧的复杂态度——既理解其现实功能,又质疑其道德完整性。
诗歌中段"偏执于折中的尺寸/立场却在妥协里摇晃"的意象尤为精彩。"折中的尺寸"这一表述将抽象的中庸之道具象化,暗示其可以被测量、被计算的工具性特征。而"立场摇晃"则生动刻画了过度依赖中庸导致的道德失重状态,这种动态意象使哲学思考获得了可感知的艺术形式。
结尾部分"貌似隐藏了杀伤力/左右逢源的周全/实则是灵魂在苟且游荡"完成了全诗的批判性升华。诗人揭开了中庸表面和谐下的暴力性("杀伤力"),指出其"左右逢源"本质上是灵魂的流离失所。最后的"苟且游荡"一词精准捕捉了失去精神家园的现代性体验,使诗歌的批判力度达到高潮。
从艺术表现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意象精准,节奏紧凑。诗人善用矛盾修辞("恪守"与"抛掉"、"周全"与"苟且")和动态意象("摇晃"、"游荡"),使抽象的哲学思考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诗结构层层递进,从现象描述到本质揭示,展现了严密的思维逻辑。
《中庸》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肯定或否定传统智慧的二元对立,而是通过揭示中庸之道内在的矛盾性,折射出现代人在价值选择中的普遍困境。这种困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也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写照。诗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在一个价值多元且冲突的时代,人如何在现实适应与精神坚守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发问使诗歌获得了超越具体批评对象的普遍意义。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