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河滩上的生存史诗:粗粝里的生命韧劲 作者:张忠信“精尻子捞炭”,五个字粗粝如黄河滩的沙,却藏着一代人的生存密码。在张培民的文字里,黄河涨水后的捞炭场景,不是猎奇的“另类风景”,而是一部用血肉与泥沙写就的生存史诗。
赤身的男人在齐胸泥水里搏命,探杆敲出的声响里藏着全家的炊火,胶泥滩上弯曲的脚趾抠住的,是日子的重量。当“精尻子”的坦荡遇上集体劳动的热火,羞耻感让位于对“炭”——这黑色金子的渴望,折射出黄河儿女在贫瘠土地上的实在与强悍。
1977年那场洪水,把生存的残酷推向极致。近在咫尺的河岸成了生死线,老艄公的木船与盘旋的直升机,在咆哮的浊流里交织出惊心动魄的救援。而大水骤退、船搁浅沙滩的瞬间,又恰似黄河的脾性:暴怒与温柔,从不由人揣测。
捞炭的故事早已褪色,但黄河滩上那股子“拼命”的韧劲,从未走远。它藏在祖辈弯腰探炭的身影里,刻在浊浪中死死抓住小平车的指节上,更映照着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生活最原始也最炽热的执着。黄河水裹挟泥沙奔涌千年,带不走的,是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