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孟津区会盟镇油坊村的高密度玉米田里,玉米在骄阳下绿意盎然、焕发勃勃生机,田垄间滴灌管道纵横交错、整齐排列,与不远处的水肥一体机相映成趣。田间区植保站的技术人员,针对当前玉米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发生,正组织智能植保无人机对玉米田进行赤眼蜂抛卵球投放作业,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防治玉米病虫害,确保秋粮增产和安全。
今年以来,孟津区将玉米单产提升作为保障粮食产量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高密度玉米种植,推广面积已达4万亩。当前正是玉米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高发期。但长期以来,大都采取常规化学防治手段,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害虫繁衍,却也带来农药使用量大、环境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及昆虫抗药性增强等问题。因此,该区高站位,超前谋划,引进推广先进的赤眼蜂生物防控新技术。
赤眼蜂作为当前世界生物防治领域普遍应用的天敌昆虫,其中螟黄赤眼蜂对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卵具有良好寄生效果。与化学防治相比,赤眼蜂生物防治优势显著:一是防控效果可靠,赤眼蜂能主动寻找害虫卵并寄生,从源头遏制害虫滋生;二是经济效益突出,可减少化学农药采购与施用成本;三是生态友好性强,能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危害,助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为害虫可持续控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放蜂现场,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田上空匀速飞行,精准将赤眼蜂抛卵球投放到指定区域。每个抛卵球内含有定量赤眼蜂卵,孵化后赤眼蜂会迅速“上岗”,寻找并寄生棉铃虫、玉米螟等害虫的卵。据了解,本次放蜂活动覆盖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投放面积达1万亩,为高密度玉米生长为高密度玉米生长筑牢“防虫屏障”。
孟津区植保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关注赤眼蜂防治效果,加强田间监测与技术指导,同时积极探索更多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在守护高密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安全的同时,为孟津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助力实现“虫口夺粮”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郑占波 马绍磊 刘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