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邂逅孟国泰先生“以生为本,让生自主;向生学习,为生服务”这十六字箴言,恰似在幽深山林中聆听到古寺传来的晨钟暮鼓,那声声回响,强烈地震荡着我长久以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认知。在当下分数至上、效率优先的教育洪流中,孟先生的理念宛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毅然劈开了教育异化的重重迷雾,让我得以窥见那被尘封已久的育人本真——教育绝非是对学生进行标准化雕刻的工艺流程,而是要用心守护万千生命自在生长的广阔天地。此次深入学习孟国泰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而言,恰似一场灵魂的深度濯洗,催生出了关于教育的三重深刻觉醒。
觉醒一:从“知识本位”回归“生命本位”
“以生为本”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在孟国泰先生笔下,通过“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新五育理念,被赋予了鲜活的血肉。这绝非是一句空洞抽象的口号,而是对教育原点发出的庄严宣告:学生绝非是用于装载知识的冰冷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完整看见、被深切尊重的鲜活生命个体。当教育沦为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生产时,我们便无情地遗忘了每个孩子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存在——有的孩子如同疾风中坚韧不拔的劲草,充满活力与韧性;有的孩子则似静夜里悄然绽放的幽兰,散发着宁静而独特的气质;有的孩子需要在尽情奔跑中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有的孩子则要在深度沉思里触碰真理的深邃本质。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让劲草不必伪装成幽兰的娇柔,让幽兰无需羡慕劲草的张扬。真正的讲台,应当成为生命自由舒展的肥沃沃土,而非修剪个性的冰冷手术台。
觉醒二:从“教师主导”迈向“生命自主”
“让生自主”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直直地指向了教育长期存在的灵魂痼疾。当孟国泰先生写下“自教自育、自学自理、自评自价”这十二个字时,他无情地撕开了传统教育中“替生命做主”的虚伪面纱。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是外力强行捏塑的陶土,而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所展现出的内在伟力。教师最为神圣的职责,恰恰在于将本该属于生命的自主权——选择的权利、试错的权利、定义自我的权利——郑重地交还到学生手中。“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美好愿景,并非是对教师角色的消解与否定,而是对生命潜能给予的至高礼赞。当《自主歌》(靠墙墙会倒,靠娘娘会老,只有靠自己,万事能办好……)的旋律在课堂中悠扬回响,我们终将深刻懂得:教育最动人的图景,是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挣脱提线的束缚,在广阔的苍穹下展开属于自己的自由飞翔。
觉醒三:从“塑造者”蜕变为“燃灯者”
“向生学习,为生服务”这八个字,彻底颠覆了传统师道尊严的旧有观念。孟国泰先生的教育诗篇字字珠玑、句句灼心:“从个体出发,关注每一个孩子,快乐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个孩子”“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这清晰地昭示着教育者角色的根本嬗变——我们不再是高举刻刀、试图将学生雕琢成固定模样的雕塑家,而是手捧星火、默默守护的守夜人。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襟怀与“成就每一个孩子”的坚定誓言相互交织,教育便升华为一场以生命照亮生命的神圣朝圣。我们不必焦虑能否将每一株幼苗都塑造成预期的高度,只需确信每一粒种子都蕴含着参天的无限可能;无需畏惧在放手后退居暗处,因为真正的荣光,永远来自见证万千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的壮美时刻。
心之所向:奔赴一场生命的共舞
孟国泰先生的文字,是刺向教育功利化的锐利投枪,更是点燃理想主义圣火的熊熊火炬。它让我彻悟:教育者的终极修为,不在于雕琢出符合世俗标准的所谓“作品”,而在于以一颗谦卑之心,唤醒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的独特光芒。当“打通自教自育、自评自价”的晨钟在教室里悠悠回荡,当“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磐石,教育终将回归其神圣本源——在思想的荒原上守护每一个独舞的灵魂,于岁月的长河中浇灌每一朵绽放的心花,让教育的星火燃成照亮人类文明的永恒极光。
此刻,讲台之于我,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方寸之地,而成为了守望生命的神圣圣坛。当我凝视那些清澈眼眸中跃动的光芒,便听见使命在血脉里铮铮作响:
“纵使青丝成雪,此心永系春风——只为见证千百个自由的灵魂,在属于他们的旷野上,挺立成自己应有的模样。”
作者:邱静(德州长河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邱静的这篇心得见解深刻且情感真挚。作者以孟国泰先生教育思想为引,围绕三重觉醒展开,从生命本位、学生自主到教师角色转变,层层递进剖析教育本质。文中比喻精妙,如将教育理念比作利剑、星火等,生动形象。结尾处心之所向的抒发,尽显教育情怀。整体逻辑清晰,论述有力,为教育者提供了深度思考与践行方向,值得借鉴!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