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序(初稿)
冯宝哲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诗经、楚词、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体裁多样,争奇斗艳,佳作如林,精彩纷呈,几千年来漫长的岁月积累了浩瀚丰繁的篇章,名垂青史的千古绝唱,层出不穷,灿若群星,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国粹的不朽结晶,具有万世永恒的生命力,推动着社会和历史的前进。
我们蒲城,自古文风昌盛,国粹生辉。据《史记•秦本纪》其中提到秦简公六年(即公元前409年)“堑洛,城重泉。”并且又提到秦孝公十二年(即公元前350年)“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重泉县即由此始。稍后楚国的屈原(公元前340——278年)在《楚辞·天问》中就有“ 汤出重泉,夫何辠(罪)尤?”之句,据东汉王逸所注即认为:“ 重泉,地名也。”这就是蒲城的古名。唐时开元四年(716年)因葬睿宗于桥陵而改名奉先。这里是诗圣杜甫寓居之地,他在此地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桥陵诗三十韵》、《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九日杨奉先会崔明府》等千古名篇。其中震撼百代的金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写于奉先寓所。直至多年后他仍念念不忘奉先的风土人情,在诗中多次出现对奉先的怀念,如“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历代有许多著名诗人如李商隐、罗衮、韩琦、李昉、田锡、胡宿、等都曾经到过这里,并且留下了为之添彩的瑰丽诗篇。金代张建出版了《兰泉老人集》,被收入《关中丛书》。元代赵晋出版《漫泉诗集》,为三秦学者所宗。明代屈铨的《竹露诗稿》、秦一藩的《幽居问心吟》、王元命的《后轩诗草》、《剑龙诗稿》、赵世英的《陶激庵行吟诗集》、雷享坤的《艾悔斋集》、雷铙的《古愚斋诗集》等更是群星璀璨,诗风醉人。特别著名的是清代屈复所著《弱水集》,存诗两千三百余首,名满朝野,可与王渔洋、沈德潜、袁枚相媲美。清末民初的李元鼎所著诗文颇丰,有《老曼斋诗存》传世,收诗5000余首。爱国诗人李采白所著《望三堂七绝钞存》曾于192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其诗文还于1934年被收入《陕西通志稿》。当代诗词曲赋更是受到社会重视,先后成立了县诗词曲联学会和县散曲学会等民间团体,县诗词曲联学会拥有十一个分会和四个培训小组,会员四百多名,学会建立微信平台5个、分会建立微信平台5个,以交流赏析会员作品。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发表会员佳作。他们经常开展各种交流互动,每遇重大节日都要举办诗歌吟诵与展示,各项文化活动形式各异,丰富多采,有声有色,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积极的社会效应。不少会员的作品在全国大赛中频频获奖,已经成为渭北的一支文化劲旅。

我国自古就有收集诗歌的传统,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中叶,就出现了“采诗”之官,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这就有了被尊为“五经”之首的《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子。遂后又有了刘向所编的《楚辞》,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最流行的文体,以至于有“汉赋”的专名,而把它当成两汉时期文学的代表。从汉武帝时开始到六朝,国家还设立了诗、乐、舞三者结合的音乐机构称为“乐府”,正如清焦循所说:“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易余籥录》)近人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我县自2000年成立诗词楹联学会以来,非常重视诗词曲赋的收集与整理,学会设有专门的机构明确负责此项工作 ,并办有学术刊物《尧洛风韵》,共出150期30万份。已出版学员作品专集《尧山雅韵》八集,印数16000册,汇集会员诗词作品多达数万,质量上乘,精品迭出。学会协助有关单位编辑出版《凛然正气》、《江河赤子》、《千古功臣》等书。会员个人出书也达30余人。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文字资料。但是对于历史上我县广泛流传的诗词曲赋,以往的史志虽有所载,却因年代久远,多有散失,至今尚存者,极为罕见,而且大多流落民间,不为人知。有鉴于这种情况,县诗联学会决定对于散落在民间的传世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搜集整理,按照中华诗词学会的统一部署,筹划编辑出版《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于2018年10月起即组织了专门班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启动了相关工作。经过一年多来的搜集、筛选、编辑和校勘,《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一书已经初具雏形,即将付梓。对于这项抢救遗产、弘扬国粹、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惠民文化工程,蒲城县政协从筹划立项到具体落实全程关注、大力支持,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书收录的内容包括古代有关蒲城的诗词作品(包括蒲城人创作的作品,外地人创作的与蒲城有关的作品)及蒲城人撰写的有关诗词方面的文章,蒲城人创作或以蒲城人和事为主要内容的赋。总体规划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收录1949年9月底以前的各类作品,下卷收录1949年10 月1日以后的各类作品。本书具有“收录年代长、作者人数多、诗词数量大、艺术水平高”等特点,集合了蒲城历史和当代诗词创作的最高水平,所选诗人都有较强实力,其中不乏诗词名家,绝大多数作品,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历史与当代蒲城诗词队伍的素质和创作水平,体现了蒲城的特有文化和风土人情。此书的出版发行,是全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它填补了蒲城文化领域的一个空白,是我县诗词曲赋发展史上值得铭记和珍重的光辉一页。
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他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常常引用古人的诗句,如“位卑未敢忘忧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等。这些千古名句,在他平时的讲话中常会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寄意万千,寓情深长,让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千百年来诗词始终是中国人的心灵独白,经过主席的阐发,这些古老的警句便会激荡起时代的双桨,讲述今天的中国故事,变成了鼓舞人民大众前进的号角。主席不愧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诗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对准确运用古典诗词和创新繁荣发展中华诗词,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如何运用传统旧体诗词的形式反映当代经济社会生活,讴歌时代精神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是我们学习的标杆。我们要认真贯彻主席的讲话精神,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当做一项神圣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奋力谱写新时代,唱响主旋律,讴歌真善美,提振精气神,让诗词成为蒲城一道亮丽的风景,让蒲城这个渭北文化名城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冯宝哲
二零二零年七月十八日于栖牛斋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1938年1月生。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曾在银行、农牧、政府、保险等部门任职,高级经济师,《陕西保险》杂志特邀编辑,1998年退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中华诗经阁荣誉顾问,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渭南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渭南联苑》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副会长、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主持过十多次征联大赛的收集与评审,编辑出版过《三圣遗风》、《孝苑联韵》、《联颂文祖》、《春沐三农》、《金鉴联韵》、《凛然正气》、《江河赤子》、《情驰夕阳》、《千古功臣》等征联荟萃,热衷乡土文化,担任编审,参于编辑《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以及《尧山雅韵》第二至九集。著有《风雨留痕》五卷等二百多万字。
编辑 审核:惠玲玲 白公平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由作者提供
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