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街旧事(上)》
作者:朱海明
主播:红 霞
监制:张无痕
总编:阳光波

家乡抬头营始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明清时大规模扩建,素有“京东名镇”之誉,城里有五条主要街道:东街、西街、北街、大南街和小南街,建国初期的居民多达万余人。
我家也是我的出生地大南街北部,离东街和西街都不远,去东街是买东西,因为商店大都在东街。而西街住着不少同学,西街的入口处是一座花岗石的古石桥,是我去同学家的必经之路。
同学赵丙仁家在西街路北,青砖灰瓦两进院子,门房住的他伯父,一个大烟鬼一样的男人,妻子漂亮却不贤,夫妻经常反目。赵丙仁家住第二进房子,他父亲叫赵老六,普普通通的个头不高。1965年,赵丙仁家迁建到了南边儿,人们便开始议论起赵老六来,原来他在日寇占领时期干过警备队,还是当官的,戴着大盖儿帽挎着日本洋刀,威风着哩。
同学周玉家也在西街路北,我经常去他家磨小豆腐。他家的西厢房是磨房,是供乡亲们共用的。上初中时周玉被保送到宣化通讯学校,属于部队学员。几年后他放假回家,一身绿军装,但是我依旧认识他,他却不认识我了。可也是,人家毕业就是军官了,咱们一个普通百姓。不是一路人啊。
从周玉家往西走不太远是汪振立家,也是高堂瓦舍两进院儿,第一进是汪老五家,卖熟食的手艺。第二进是汪振立家,他有个哥小名叫牛头,有个弟弟小名叫成头。后来牛头被保送到天津上学了。
我们抬头营中学有保送制,不知起自何时。我们村有个女中学生汪素娥,歌唱得好,会演节目。后来被保送到唐山上学。至于这些人凭什么被保送,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
再说汪振立,身材瘦小大门牙,学习不错。一次语文课堂上老师把咳嗽(sòu)念成了咳素(sù),他站起来纠正说应该念嗽(sòu)老师说:“什么?咳素咳素就瘦了?不对。”可是汪振立坚持自己的正确,大家后来也知道正确读音是嗽(sòu)了。
我经常去汪振立家,从没见过他父亲,大概去世了吧。他母亲很传统,梳的圆头,可能还是个小脚女人。
1960年修洋河水库,家乡属于淹没区,房子拆了人迁建了。汪振立家也于1965年迁建到南边儿,从此再无消息。




【名片制作慧颖】



☆ 免责声明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