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
宜兴县宜城镇,东方的启明星还没升起,我踩着1960年元旦新年钟声的余音,来到了人间。十四年后的1974年,我毕业于宜兴丁山高级小学。又是十四年后的今天,我终于获得了自考中文大专证书。也许有人会问,一个“文革”期间的小学生,是如何成为今天的大学生呢?滴水穿石,非一日之为呀。我的自学始于好奇而恒于求知,也源于对社会的思考。我曾在日记中写道:1974年元旦,我十四周岁,从那时起,虽然我还是个孩子,而且仅仅在读小学,便有许多的世事闯进了我的生活。于是,我开始涉世,开始求知,开始过早地进入人生的青年时代。
那时的知青,已经是许多人望而却步的行列,那时的初中,已经是既定的“知青”后备军。周围多少人回避了中学的大门,我们的副班长干脆连小学毕业考试也回避了。我说服了家长,抱着一个信念,建设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没有文化怎么行。1974年我升入一家只有两个班级的厂办中学,遗憾的是很失望,因为不怎么根红苗正,校方对我这个十四岁少年学生的特别“关照”,终于使我没几天便逃出樊笼。但我的求知信念没有改变,我在心中对同学们说:将来的你们之中,必将有我。
今天,我是一个政治思想和工作作风上都响当当的青年工人。十一年来,多次被评为厂、镇优秀团员、团干部,两度兼任团总支委员、团支部书记,以及陶瓷公司班组政治宣传员。并当选为职代会、团代会代表。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中,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青工技术操作优胜者。
十四年来,我没有间断求知。我的文化基础差,困难多,十四年前的起跑线太低了,1984年我大胆叩开了江苏自考的大门,从此加速了自学的步伐。在厂里,我从事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劳动,班后还要经常参加各项中心活动和青年活动,回到家里极需要洗一洗,休息休息,我顾不得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往往也顾不得了,真难为了老婆孩子。更烦人的是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一家三口借住外单位十几个平方的宿舍,大人说话小孩吵,床做台子台做灶,就是没有我的静区。我的同事基本上是文化不高的工友,有时想弄清个问题,往往几费周折也徒劳。厂里对近千名七十年代的初高中生实行文化补课,单单落下三五名小学生,有人难免说风凉话,连文化补课都轮不上,还想参加大学毕业考试?四年,我的足迹就留在了那没有缝隙的缝隙里。但也苦中有乐,其乐颇慰。我欣喜自己终于修完了大专课程,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应该感谢确立自考制度的共和国政府,应该感谢宜兴自考办的辛勤园丁。没有好制度和好园丁,恐怕十四年的追求再重复十四年也难以涉足梦中的圣地。最后我重申,我不会止步,我将继续努力。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