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的良师益友
路边
第一次知道《宜兴报》是节假日回到城里老家,祖母叫我去买煤球并说要到太滆供应点了。原来在我家西边几十步的解放东路煤球供应点撤了,说是让位给报社了。不久,一幢崭新的五开间三层大楼面街而立,这就是1980年3月刚刚复刊的《宜兴报》报社大楼。
具有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宜兴报》,迅速展示了她的魅力和风采,深深地扎入了各行各业和城乡百万人民的生活之中。我所在的宜兴陶瓷公司为了更好地宣传上级的方针政策,制定了班组政治学习制度,并为各班组订阅了《宜兴报》和培训了政治宣传员。在朗朗的读报声中,公司上下数万职工迅速掀起了为四个现代化奋斗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热潮,质量月、文明礼貌月和双文明建设月等等活动也一一展开。人们开口闭口都是“《宜兴报》上说——”,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宜兴报》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有一天,第747号政治宣传员的我,在《宜兴报》上读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我省举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论身份、年龄和学历,均可免试参考。其时,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活动正如火如荼。社会上函授、刊授和广播讲座比比皆是,镇里的职工夜校座无虚席。厂里也按照上级精神,对1980年前毕业的初高中生进行“双补”,即轮流脱产补习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全厂近两千工人没有列入“双补”的,除老工人外,只有三五名小学毕业或小学都没念完的,不幸的是这三五名之中就包括说起来还是先进生产者说起来还是团支部书记的我。《宜兴报》上自考的消息无疑是寒冬里吹来的春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赶上八十年代的趟,为了“四化”征程中有我的一份光荣。我对自己说,报名去,拿一张比“双补”合格证含金量更高的证书。
其后是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白天滚打在制缸泥场上,晚上埋头在自学的书本里。一份《宜兴报》在案头默默地陪伴着我。它使我从来没有错过每年两次的报名和考试。1988年我终于拿到了中文专业大专毕业证书,成为宜兴自考史上第一位以高小学历投考的毕业生。我关于参加自考的豆腐干文章《追求》,还发表于1988年7月12日的《宜兴报》上了呢。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地爱上了《宜兴报》,充起斯文来。不仅关心天下大事,对《宜兴报》上的乡土文章更是爱得情有独钟。一晃三十年,《宜兴报》变成了《宜兴日报》,四开报变成了对开报。报社地址也从解放东路搬到了氿滨大道,五开间三层楼变成了十几层的报业大厦,我也从一个青春新陶工变成了下岗再就业的知天命老人。然而,白发虽增对《宜兴日报》的浓情却依旧,还从一个《宜兴日报》的普通读者,成为写稿的参与人。譬如今年新春佳节后的第一份报,就刊发了我的文章《异国他乡过大年》。
呵呵,《宜兴日报》,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以后更加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