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公安岭村抗日保卫战
文/赵玉前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沂蒙山区一大批优秀儿女奔赴抗日的战场,英勇杀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少英雄的儿女血洒疆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长期的战乱和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公安岭村的村民们深受其害,他们被迫拿起手中的武器,团结一致,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发扬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精神,上演了一场场保家园的自卫战。在1944年冬,公安岭村被当时的山东军区、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奖励了大批铁雷、手榴弹和枪支弹药,又从中选拔一批优秀民兵分赴各地宣传鼓动抗日,公安岭村的抗日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1938年4月21日,日军攻陷临沂城后大肆烧杀抢掠,屠杀手无寸铁的村民,制造了“临沂大惨案”。
1940年9月21日,盘踞在莒县夏庄、汤头据点的日本鬼子对汤头北侧沂南地界的部分村庄及公安岭村隶属常沟(汤头)区一带进行疯狂的大扫荡。鬼子进村后,大肆烧杀抢,所到之处的村庄都是被抢劫一空。
1941年初,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大地,人民惨遭迫害。农历10月15日上午,一群日本鬼子和汉奸突袭了(汤头)区公安岭村。日伪军进村后牵牛抢粮,翻箱倒柜,为所欲为,将15名青壮年抓走,经兖州装闷罐火车运往山西大同出苦力。为了反抗敌人的血腥镇压,他们自发组织,就地取材、巧妙伪装,展开了一场《地雷战》,全村村民们以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与鬼子、汉奸进行了一次次战斗。
公安岭村坐落在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北部8华里的一座岭坡上,全村200户人家。1942年9月,中共莒临边县工委建立,公安岭村隶属常沟(汤头)区,是解放区的“南大门”。1943年该村建立党小组,并成立了民兵组织、农救会、妇救会等革命组织,抗日的烽火在该村燃烧起来。他们修建了过去防备土匪的寨墙,设立了东、南、西、北四个哨亭,民兵们使用土枪、土炮、石雷随时阻击日伪军的侵袭。盘踞在汤山据点里的鬼子、汉奸将该村视为“钉子村”,扬言要打开“南大门”,冲向解放区。日伪军在半年的时间里对公安岭村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
1944年11月4日,在这里发生了震惊周边地区的公安岭村抗日保卫战。这天下午4时左右从村南来了一队100多人装备精良的鬼子,在汉奸的指引下,包围了公安岭村。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民兵队长刘茂、党小组长蒋洪泽的带领下,民兵张相坤、杨得信、陈玉贵等十几人对准敌人用步枪一阵猛打,公安岭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铁叉和铡刀等武器,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的一场血战。鬼子一看正面进攻不成,便绕到村西干沟里隐蔽趁机突击,被土炮手邢发同发现后对准敌人猛轰一炮,就这一炮打死打伤鬼子四五个,打得日伪军连滚带爬狼狈逃窜。
1944年12月14日,敌人一看动用小部队拔不掉公安岭村这根“钉子”,便从临沂城里调来300多名伪军及400多名日本鬼子,携带小山炮和重机枪,突袭公安岭村。民兵们得知消息后,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把老弱病残、小孩藏在地窖里,青年老少全力以赴,奋起抗击,远处用土炮轰,近处用手榴弹炸,在民兵及土枪炮的怒吼声中,敌人不敢贸然进犯,田地里、小路上又都是地雷密布,只能在村外打枪和狂叫。有几个敌人偷偷摸到村民王西山家院墙根,王母双手举着铡刀大声呼喊“有胆的就进来送死”,敌人急忙缩了回去,两把大刀吓跑鬼子兵,以后便成了当地的传奇故事。(铡刀、菜刀、牛腿炮等保存在华东烈士陵园陈列馆)
鬼子指挥中心在村河东岸的赵家坟地依托坟丘、树林作掩护,用迫击炮、机枪掩护反击,村民就用大雁枪、牛腿炮还击,从滨海军区教导旅回家探亲的张慧田携带来的一支三八式步枪轮流到各个岗哨亭打上几枪迷惑敌人,使得敌人不敢进发。这时,区中队赶来增援,里外夹击,打死打伤敌人20多人,残敌狼狈逃窜。在这场战斗中,打死了鬼子翻译官。
在1945年4月2日下午3点钟,日军主力部队从河南调防路过汤头,先在距离公安岭村2公里的前湖崖村的山坡上用75毫米山炮对准了公安岭村庄炮击,发射数炮弹之后,炸毁了庙墙,炸伤了许多群众。借着炮弹的掩护,敌人端着刺刀就冲了过来,民兵队长杨得信见日伪军已进入火力射击范围。“打!”一声令下,顿时围墙上枪炮齐鸣,石头、铁屑横飞。这时,又一股敌人从村西的后湖崖村偷袭过来,民兵队长杨得信得知情报后,带领民兵提前埋伏在村西的壕沟里,待敌人靠近后,土炮、手榴弹、及遍地的铁雷、石雷一齐在敌群炸开了花,敌人翻译官被击毙,刘茂用木枪俘虏了两个日本兵,其余鬼子狼狈逃窜。日后,公安岭村的民兵队伍不断壮大,相继组建了自卫团、青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开展了地雷战,村周边沟沟坎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铁雷和自制石雷,并建立了石雷场、炸药厂。该村党小组又多次组织精兵强将出其不意扰袭附近的
公安岭村的民兵们不仅严守阵地,而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骚扰敌人,民兵们凭借船小调头快的优势,夜间用麦穰包上炸药装作送柴的挑夫,放火烧了汤山鬼子据点木寨;在汤山脚下对着据点吹冲锋号、扎草人放在据点附近的路口上,以迷惑敌人,分散敌人的精力,抗日的峰火在汤头一带越烧越旺,使得鬼子、汉奸寝食不安。 1945年6月,在无有立足之地的汤山据点的鬼子、汉奸被各地组织起来的民兵武装打得落花流水。当鬼子准备向临沂逃窜时,民兵队长杨得信获得这一消息后,立即带领民兵包围了汤山据点,一把火烧了汤山炮楼。临沂城的土匪头子王洪九本想借机占领汤山据点,东山再起,当他的部队行至太平时一看汤山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吓得汉奸们立即逃回了临沂,使汤头人民又幸免了一场灾难。
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消散,父辈们也早已含笑九泉。当我们走进这片热土,去追寻沂蒙人民抗战的足迹,依然可以感受到每一寸土地的厚重与炽热。“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走进这个英雄的村庄,听着乡亲们深情地诉说,看着历史斑驳的遗迹,那一幕幕英勇悲壮的画面又会呈现于脑际。在70年前那场血与火的斗争中,这里曾涌现出许多的抗日英雄,他们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地雷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用血肉筑成了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陈列馆,我伫立在纪念碑前,阅读着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碑文,热血为之沸腾,灵魂为之震撼。这就是养育我们的故土,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这里浸透着对党和祖国的忠诚,萦绕着不屈不挠的沂蒙精神!置身于英雄的村庄,缅怀先烈的英雄壮举,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毛泽东主席关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著名论断。纪念碑铭刻着历史,岁月书写着沧桑。但透过先辈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身影,我依稀看到了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之光,看到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千古梦想

民兵向群众介绍地雷制作和使用
村里参加地雷战的幸存者。
赵玉前先生近照
作者简介:
赵玉前,山东临沂人,男,1963年生,1981年入伍,1985年《战友情》诗歌发表在云南前线战报;1989年散文《魂系南疆》获临沂日报二等奖;诗歌《土地的忧虑》发表在中国土地报;诗歌《人梯》发表在诗歌报;1989年《战场心理浅析》获济南军区军事心理优秀奖;1989年《魂系南疆》获临沂日报散文二等奖;1996年获中国土地报《我的土地》诗歌三等奖;1997年《超越血缘的爱》获山东新闻一等奖;1998年《妻子的目光》获山东电力报三等奖;2008年《走进北京奥运》获解放军报三等奖;2009年《麻栗坡前的思索》获解放军网络诗歌大赛二等奖;2014年诗歌《老兵·祖国没有忘记你》发表在国家电网报;2014年散文《故乡的柿子》发表在国家电网报;2015年散文《我与企业同成长》获沂蒙放歌获一等奖;2016年散文《老山兰》发表在前卫文学。创作了六百余篇、首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随笔等。 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
文/赵玉前
主编/徐守玺
2025.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