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吴秋华 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80年就职于福州市美术馆,1993年至2000年担任福州市美术馆美术室主任,并担任福州业余美术学校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福州分校教务主任,同期担任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和福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助理。2000年调入福州画院,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福州画院原第三、四任工会主席,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中国百名工笔画提名展画家。由中国人美出版社出版(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典藏画集综合卷》入编5幅作品;《中国书法史》(近现代卷)入编4幅作品,并被聘为艺术顾问;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绘画全集》入编6幅作品;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书画百年史.百位名家》入编5幅作品;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世界美术教育史》入编3幅作品,并被授予“优秀书画导师”荣誉称号;由中国当代美术出版社出版《新中国文化大使》入编4幅作品;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艺坛脊梁--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代表人物(十人集)》入编10幅作品。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文津画谱》入编7幅作品,《文津书谱》入编4幅作品。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博览》编委会顾问。
个性是国画艺术的生命力
文/吴秋华
大千世界,不但动植物有个性,万物皆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生命力。艺术也一样。就中国画而言,它不仅具备造型基础、笔墨技巧这些基本功,还要在所画物象的神似上下工夫,因为中国画强调的是“神韵”追求的是“意境”,与西洋画强调的是“真”,追求的是“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观点,所以中国画仅仅追求形似是不够的,还应该追求画面上的“神韵”和“意境”,通俗的说就是追求艺术的个性,何谓个性《现代汉语辞典》中告诉我们:个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征。
《时光静好》138x33cmx4 2023年
所以就现代国画艺术而言,我认为,它的个性应该是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社会条件下,通过接受古今中外艺术的影响和熏陶,所产生的作者本人对国画艺术“神韵”“意境”固有的理解而形成的艺术特征,以及艺术家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思想情感、品格操守、天赋禀性等因素在其绘画作品中的自然体现。是艺术家气质的真实流露。是艺术家从客观世界获得创作灵感变成主观意象,经过艺术渲染,所形成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这就是艺术家时下所追求的个性,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说过:“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宋代苏东坡有两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就是说国画不能单以形似作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要在形象生动的神情上下工夫,而生动的神情,要用精妙的水墨技法来表达,否则就生动不起来,就谈不上艺术性,更谈不上个性。
《寿带吉祥》138x33cmx4 2023年
怎样培养个性呢,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画风格样式是在男耕女织的原始文明中诞生发展.在儒、释、道观念的混合积淀和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形成体系、具有特定内涵的绘画形式,这种绘画样式具有民族特征,是东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所以任何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就必须先深入传统,再从传统中走出来,必须经历学习和创造两个阶段的不断转换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够使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徐悲鸿在他扎实的写实油画基础上,大力推行以西画写实的手法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体系。从而走出一条中西结合的新路子 形成自己的中国画绘画风格。
《风景这边独好》136x68cm 2024年
画家林风眠、李可染也是这样先建立一种根植于写生基础上的创作体系,再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得来。他们先立足于“心物统一”.再放眼于艺术创造,即“天人合一”。形成的艺术风格就是生活与艺术实践在艺术家自己的审美感悟中的最佳体现。所以本人认为,这种深入学习传统,又具有创造性的超越传统,并在长期的学习探索中反复推敲形成的独到见解所反映出画家自己的绘画风格,就是国画艺术的个性,也是一个画家艺术创造成熟的重要标志。可见,对传统的继承是画家培养艺术个性的必经之路,也是画家必须重视的基本建设。
《旷野雄风》 240x120cm 2015年
对传统的继承,除了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外,同时也要继承画面程式和笔墨技巧,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巧,那么,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就算再独特也无法表达出来,从而对客观物象的精神和灵魂的深入把握更是无从谈起,这样所表现的物象就反映不出欲达的艺术风格效果,更谈不上有个性。国画艺术个性的形成关键在敢于创新,使作品耐人寻味。去年金秋,我们有幸在福州画院展厅看到金陵名家江宏伟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展。江先生的作品,让参观者都会产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感觉应是参观有个性的画展才能体现出来的。
《四季皆春 百鸟贺岁》 240x120cm 2015年
而这个画展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亮”的时间长,“亮”的频率也高,不像参观有些人的作品,缺乏个性,不耐看,有一“亮”即逝的感觉。究其原因,那就是江先生的作品.是一种以崭新的风格样式,在继承传统水墨的基础上经西画写实手法改造而形成,使传统中国画无论在造型,表现手法,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有其很强的个性,不但作品清新、典雅、细腻,又有新古典的风范,而且技艺精湛,用古人所没有涉及到的西洋画写实的方法应用到中国画写神的意境之上,令人有赏心悦目之感。所以,我认为艺术贵在创新,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独创自己的风格,独创自己的个性,才能在浩瀚的艺海中生存下去。
《神州仙境》 136x68cm 2025年
所谓创新就是创作就是创造,顾名思义,就是要有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要像李可染先生所说:学习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从中获益,创新不是抄袭,在学习古人,洋人好的东西时,不是全部照搬,而应该有选择地为我所用,在应用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受到的“神韵”与“意境”,通过自己审定的笔墨技法反映在画面上,经过提炼变成自己的风格,渐渐地也就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个性,全部照搬别人的作品,套用别人的技法,同样画不出自己的个性,因为这样的作品,画出来都是别人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风格,更谈不上有自己的个性,观众看了会让人想起是学某人的或像谁的,没有生命力。
《金色家园》 136x68cm 2025年
正如齐白石先生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如时下观众所批评的“风格雷同的作品,看一幅等于全部都看过了。”“艺术雷同等于零,”就好像市场上不去开发新产品,老卖单一品种一样,看了令人生厌。国画艺术也一样,不要老跟随在别人的背后学,要有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千万不要盲目听从别人为你所做的所谓安排,艺术画风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审美、情趣、爱好、修养都不同,盲目跟风往往会磨灭你的天赋,使你误入歧途,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生机勃勃》 171x93cm 2018年
所以我认为:对待别人的意见不应该盲目服从,人云亦云。听到意见就改,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叫“优柔寡断”,没有自信心,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不承认别人不等于不尊重别人,强调自己不等于目中无人。”要坚持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只要能在美术界占有自己一席之地,百花丛中树起自己的个性,相信自己的作品同样有生命力,所以,我认为盲目跟风学些技法是可以,如果全部照搬就有失去艺术性的意义,而应该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择其善者而取之,多练、多看、多读、多写生,顺其自然,然后再化解就能达到顾恺之先生所说的“迁想妙得”的境界,那么,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精华无不可渗化融会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使自己的作品富有个性,充满生命力,从而为世人所接受。
《时光静好》 171x93cm 2022年
综上所述,国画艺术需要个性,而培养个性是每个想成功的画家的必经之路,就是要通过努力创作出适应新的意境所需要的新技法,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风格树起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新技法,不但要动脑筋,而且要有胆识,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要坚韧不拔地坚持下去,失败也不要紧,这是正常现象,只要自己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创造出自己的新技法、新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增强作品的生命力!
注:本文已发表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之友》2008年第四期,同时发表工笔画作品《紫荆鸣春图》
《神州盛开复兴花》 136x68cm 2024年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文/吴秋华
中国画和西洋画都是人类祖先在绘画艺术上的两种卓有成就的伟大发明,由于我长期接触中国画和西洋画作品,接受众多书画家们的艺术熏陶,所见所闻,谈谈对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区别。
原始时期中国画与西洋画没有什么区别,随着东西方文化发展,社会变革和社会风情、生活习性、物质发展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东西方绘画工具上的不同,于是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中国画与西洋画追求美的艺术上的方式不同:西洋画追求一种立体的真实的空间效果,而中国画着眼点在“真”的基础上更追求“意”,即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国运似锦 三羊开泰》 136x68cm 2024年
由于中国画的工具特殊,材料特定,传统的毛笔、宣纸、墨汁,才能在各种笔法性能中有所发挥,“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用笔手法:疾、折、顿、挫以及墨在纸上渗透的效果,无不说明了中国画艺术笔墨手法博大精深,具有独立不羁的个性,这种个性的延续,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绘画艺术在世界上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西洋画是单纯的视觉艺术,描绘物象比较写实,绘画就是绘画,如同摄影机在翻拍作品一样,站在这样作品面前,看到的是“真”与“实”,找不到中国画那种“形”以外的意境。而中国画不以绘画而绘画,它融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为一体,偏重于主观一面,对“神”的含意有过深究,注重物象的神似,强调思想感情和创作灵感决定着艺术的成败。
《美好时光》 136x68cm 2024年
宋代书画家苏轼提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理论,使中国画在追求神、情、意、趣方面有了更进一步发展,加上书法、篆刻的结合,笔墨不仅表现主观,而且具有更加抽象和独立的美学意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性艺术。特别要指出的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更能说明这一点。所以说中国画与西洋画就绘画艺术上有着根本不同的观点。西洋画利用光色来表现物象,而中国画则以墨线为主,对自然形体的高度提炼。
《红岩颂》 171x93cm 2024年
这些墨线形同书法的线条,具有表达不同精神情态和质感的能力。线与线之间的疏密、聚散、繁简、虚实、藏露、浓淡等遒润自然,笔断意连,骨力内涵,这其中不乏蕴含着艺术家们的人品、灵感和激情对艺术的倾注。中国画不但用简炼的方法描绘物象的意境,而且绘画中的线条本身又具有美的价值,这就是美学中常提到的“书画同源”的理论在创作中的应用和体现。
《锦绣中华园》 136x68cm 2024年
西洋画如实地描绘视野里的一切,是对物象的重新再现。而中国画则对大自然的大胆取舍,删繁就简,反对抄袭自然,摹仿物象,在掌握物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张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夸张等手法,并采用大面积空白突出主题,对所描绘物象的精华提炼,塑造了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体现作品“神韵”意境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包括了对艺术思想趣味的追求,使中国画在极为广阔的范围内发掘和创造了美的艺术境界,大到气势磅礴的山川河流,小到微观的虫、草、花、木,都可尽收画里。
《良辰美景》 136x68cm 2024年
唐代著名画家李昭道用了几个月时间创作了《嘉陵江山水》,而大画家吴道子却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画好了,形象俱佳。这一例子无不说明了中国画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注重笔墨手法,不论时间长短,均能达到预定的效果。这是西洋画所不及的。
西洋画重视外光对色彩的影响,而且自始至终保持对所描绘物象的距离、角度、光线的一致,重视自然科学的客观表现。而中国画则不受这些焦点透视的约束,在画面处理上主动而不随便,灵活而不呆板,还可以乘作者的兴致,发挥作者的创作灵感、激情和生活中积累的丰富想象力,来完成作者的感受和创作意图。对观察物象特征,西洋画与中国画截然不同,西洋画凭视觉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规定的时间里按步就班,描绘方式呆板。
《春华秋实》 136x68cm 2023年
而中国画在任意角度距离、时间里对物象采取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写的记忆式的观察,了解物理,物态和物情,抓住主要特征,然后背着物象,面对宣纸,也能做到“胸有成竹”,落笔有“神”的感觉。之所以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可以创作出《清明上河图》,五代时期著名画家顾闳中也可以创作出《韩熙载夜宴图》,这又是作者在观察物象中以情观景,将自已的主观情感熔入客观的物象之中,是所谓“迁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中国画艺术天地之大,趣意之深,情感之妙是西洋画所不为的。
《一家亲》 136x68cm 2023年
西洋画的色彩是根据物象原有的光色逼真的再现,没有任何附加或强加的多余的色彩,画面色彩绝对与物象一致。而中国画不是靠特定自然光线下的虚实关系求得整体效果的,而是注重画面本身的组织取得艺术效果上的和谐,是依物象特征,结合画面整体美感和艺术效果的配合需要,对所描绘画面,因需而就地渲染。
如:中国画在创作牡丹花图中,作者取其色彩相间,强烈的红黑和黑白对比色,可以画成红花黑叶,又如:中国山水画,作者也可以把青山画成水墨色的,正如吴昌硕先生所说的“作画不可太着意于色相间”。中国画色彩虽然没有西洋画那么科学,但从艺术角度上讲追求画面形神兼备,意象和谐,是中国画成功的奥妙所在。
《祖国万岁》 136x68cm 2023年
西洋画偏重于客观,倾向于摹仿,对自然界物象,千篇一律,按照自然光对物象所造成的明暗关系现描实绘,丝毫无改物象的色彩和形象,因此表达上注重写实。而中国画对物象远近,明暗处理则是根据作者的构思情感,绘画经验而进行创作。如:山水的远近、树叶的层叠等,都按照中国画特定的技法“三远法”、“树分四枝”等方法,用墨色的浓淡就能区别出来。这种现象得出一个结论:西洋画重物象明暗关系的处理,学习西洋画,首先要学好素描。而中国画重水墨技法,不经过学习素描,也可以直接地学习中国画。
《长寿花开》 136x68cm 2025年
当今中国画坛上就有许多没有系统地学过素描知识的画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中国画就不要学习素描,相反,学习素描更有助于中国画笔墨技法的发挥。
总而言之,西洋画重视物象的客观存在,追求再现物象本来之面目,中国画重视物象的主观情感,追求物象形神,表现物象内在美;西洋画重视物象与绘画的一致,中国画却重视物象神、情、意、韵,去伪存真,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西洋画重科学、讲究象与不象,中国画则侧重艺术,除了对物象大胆取舍,在诗、书、画、印上的配合有所研究,使作品耐人寻味;西洋画侧重视觉享受,中国画则重文学意趣,追求作品“神韵”的意旨。
(本文已发表在《福建艺术》)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