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一座城市013】刺桐之城一 一泉州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一种花的名字成了一座城的象征。
红红火火,富贵祥宁,热热烈烈,吉安鸿通。
刺桐之城,温陵之城,泉州之城,都是她美丽的别称。
刺桐与战马相互交织,花海与铠甲汇成史诗般的出征。海浪在晋江入海口拍岸起伏,青铜的质感在鲤城涌起无边的潮声。刺桐花绽放的愈加热烈,就愈像当年战船出港时的高悬旌旗,飘飞云空,剑指敌营。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神圣形象至今还矗立在大坪山的峰顶。他的铠甲还在时光里反射光耀,他的战马前蹄还高高腾起悬在湛蓝云空,把整座刺桐城的风骨撑得巍峨挺拔,伟岸浑雄。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刺桐花盛放的时候,花红似火,炽烈全城。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美丽的十八景”曾被马可波罗称颂为“光明之城”。
泉州,有燕尾脊的倒影,也有战船铁锚沉落而又升起的影踪。
曾记得开元寺的石柱在此筹谋,青苔漫过的裂痕藏有驱逐荷夷的誓言铮铮。东西塔的风铃摇得回响急切,像在领命横渡海峡的号令,红树林的洛阳桥还在续写丹心誓言,待命听令。 百里滩涂贝壳无数,犹如当年士兵的甲片在沙砬中发光,在排浪汹涌中领命,随海潮起伏的芦苇荡,也如不曾褪去颜色的战旗漫舞蓝海,列阵迎风。
我在大坪山顶上走过一趟,记住了刺桐花开,“马到成功”。这不仅是因为她的名字泉美州盛,更是她那每一道道石峭岩缝里、每一块块肌肉骨骼的线条里,都刻着“光复”二字,让我记得牢牢,记得深深,记得难以忘怀,记得铭刻终身。
(2025年8月13日中国.黑龙江.伊春)


沈学印,曾供职电视媒体,现退休。已有4000余篇(首)文学作品在国内外百家报纸杂志发表;出书30余部、编书20余本、创办民刊80余期、获奖30余次。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会员等。现为《乌苏里江》《知青文学》全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