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0岁了,还要搬家,居家过日子,乱七八糟,最宝贵的就是书,只允许带一捆,摔啊!摔啊!还能过多少天——啦!一个月后,坐定了,翻翻旧书捆,居然,三本1992年的《优秀作文本》还在,翻开目录,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但是还有不了解模样的名字,可以说,在这个本子上登过文章的学生很多都是优秀学生。原有数十本《优秀作文本》啦,几十年间,都被人借(要)走了。现在还有三本。痛定思痛,今天,这三本有什么用呢?没有用啦!没有用啦!
这是什么本子啊?如此稀奇啊!谈谈闲吧!一生从教44年,以前教学行政工作,教小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普及初中教育,尤其是最后的26年里,我被升级任职,在曹甸中学教初中语文,多亏父亲在我读小学三、四年级期间,不堪童子军高额重压,每天两节课后,回家,父亲亲自教我朗读、背诵、默写几十篇古文,从《陋室铭》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等,我秉承认真负责,努力一丝不苟。自己觉得大有收获的,还是在每个班级里,“知识角”“生活园地”,或者是“小园地”等等活动场所里,挂有两个《优秀作文本》,差不多每次作文练习后,选择2——3人写得好一些的,将作文抄在《优秀作文本》上,挂在教室里,评讲后让大家细细观看,吸取经验教训,下一次自己如何改正,升格,各人看了,收获不同,都有好处。常常是,作文本子被别人带回家,好不容易才找出来。学期末了,《优秀作文本》被撕破、揉皱,都有可能。知识点在无声无息地被传送给各自好学的心灵之中,应该说,《优秀作文本》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
我没有上过大学,最高是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初一年级,后来是速成班、轮训班到扬州师范学校函授部毕业。面临教初中,怎么办?作文练习前夕,结合课文内容、特点、要求、进程等方面适当命题,并指导、引发、启发其思考顺序,为什么要写,怎么样写,谈到立意、写人、写事、怎样写、细节描写等等。零碎口述,系统口述,举一反三,广开言路,
不一而足,四面开花,各自写作,自行练习。接着再结合实际,评讲,再选出好一些作文抄在《优秀作文本》上,交流借鉴。或者,还安排短时间座谈会,消化吸收。
事情虽然很小,但是能去做到,能够几十年如一日,这是不容易的。这,真正叫“没事找事做”,是外加麻油。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也曾宣传我的做法,是起过一定作用的,但也有一说而过的。平时,出个题目,一一改过,完全了事。而现今做法,是自找内容:审题、启发、备课,找本子,指定抄写者,评讲,等等,送稿出境,订、发报纸等等,都是题外话,额外事,这些都不谈了。
故纸堆里,靠近三本《优秀作文本》的,还有《中学语文》1991年第8期,距今已经34年啦!这是湖北大学发行的,这本刊物里,印有“第五届华英杯优秀奖获得者名单”,来自全国的88名获奖者名单,其中第9名是,姓名,学校,指导老师,下面是,张爱华,江苏宝应县曹甸中学,郝宇铭。三本《优秀作文本》中,其中一本,初一(3)班的,上面就有,张爱华,优秀作文《难忘的一面》,可能就是获奖作文。当时,还寄来了给学生的《获奖证书》,当时已经隆重发给学生。还有“中学语文杂志社”寄给获奖老师的《荣誉证书》,
证明其“郝宇铭老师荣获······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奖”。当时还想汇编成册,每本书20万字,0.38元,要求每人包销200本,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我没有买书,非常对头,也非常遗憾。 杂志内页还夹着几张山西作协领头在汾县出版的八开版的《作文周刊》,上面还有当年我们班学生作文,初中版第186期上面,就有“江苏省宝应县曹甸中学郝萍”文章《纽子丢了》,第139期上面还有曹甸中学“杨勇”文章《我十四岁这一年》,是的,当时不少学生自己订有这类报纸,确实是活跃了学生课余生活。
说句题外话,1964年,在曹甸中心小学时,和苗嘉琳写过作文教学稿子,《江苏教育》曾经用过。1972年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写教育革命稿子,电台在大年初一,初二、初三,用稿三天。后来,退休后,70岁——85岁在淮安市政协文史委曾做过特邀文史委员,编辑文史书籍、杂志、文章十余年。同时期,在清河区政府区志办忙《清河年鉴》《清河区志》编辑工作十余年等等。退休后30年写了200多篇文章,刊登于各级报刊,汇编成《枯树春花》等书。俱往矣!
没有事做,实在难过。写了几天,姑成此文,也说不上什么。前文能算得上是什么经验之谈吗?很难说,在机关工作的孙子说句笑话:就没有听说召开离退休教师代表会议,传授教学经验嘛!······算了吧!还经验呢?不管怎么说,我衷心希望,有好事,能得到发扬,也算好事!能汇报一段,就写一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