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黄酒的世界里(二)
绍兴人将黄酒"吃"到了极致,不仅用来饮,而且用来醉制各种肉奶蛋制品,以满足口腹之欲。
黄酒是天然的调料酒,具有增加肉蛋制品食味的多种作用。
通过乙醇溶解鱼类的氧化三甲胺和肉类的膻味脂肪滴,去腥除膻;可以渗透至食材内部溶解有机物质,使肉类纤维软化,提升蛋白质吸收率;可以使酯香与醇香协同作用,诱导食材本味挥发出来,更增香味。
制好的酱鸭、酱鱼、酱鹌鹑蛋放在黄酒、酱油、生姜、香料等调制的酱汁中浸泡,蒸出来油亮发光,咬上一口,琥珀色的汁水,满口生香。
黄酒鸡煲,揭开锅盖时,热气腾腾,裹着酒香,鸡肉炖得酥烂,汤汁稠得能挂住勺子。霉千张炒肉末,上桌前淋两勺黄酒,都能"提鲜"。
醉制的青鱼、草鱼干完全没有腥味,肉质紧实,兼具咸鲜风味与浓郁酒香。切成小块密封,打开可以直接就饭,也可以上锅蒸后食用,吃起来非常方便。
而将熟制的越鸡直接浸入花雕,腌制后色泽依旧,称为白醉。冷藏后切片食用,肉质鲜嫩滑美,酒香醇厚。
将生抽和老抽加入花雕,调和各类香料,制成卤汁,大闸蟹蒸好放凉,放入其中。腌制完成后,醉蟹外观红亮,整体呈深色,被称为“红醉”。醉卤的蟹鲜味突出,同时具有浓烈的香气,甘甜爽滑。
更妙不可言的,是"生醉",常用于活蟹和活虾的醉制上。
绍兴醉蟹,起源于清代绍兴师爷在安徽改良的醉制技法,可追溯至宋代《吴氏中馈录》。其以活河蟹为主料,经清洗后,放入含花雕酒的醉卤密封。酒色迷人,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纵你是平时横行天下的铁甲将军,也迷失在这温柔乡里,被入骨侵髓,以致醉死在其中,最终被敲骨吸髓,化为饕餮之客的口中食。
蟹醉制一周后,成品冷藏保存且15天内食用最佳,其外观“色如鲜蟹”,蟹肉滑嫩,像果冻一样,入口糯糯的,蟹黄蟹膏凝结,晶莹透红,绵润得入口即化,酒香与蟹鲜在舌尖交织,微咸回甘。不过蟹性本寒,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
如今绍兴菜馆的醉蟹常配姜丝醋,既解腻,又呼应 “酒蟹相生” 的饮食传统,是江南秋日 “持螯赏菊” 的风雅延续。
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提及的 “醉虾” 与醉蟹同源,不同的是醉制后当场食用时,虾尚能抖动或跳动,甚至“满台跳”,食客常惊叹不已。
吃醉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记载。“南人多买虾之细者,生切绰菜、竺香蓼等,用浓酱醋先洗活虾,盖以生菜,然以热饮复其上。就口跑出,亦有跳出醋碟者,谓之‘虾生’。"
绍兴人用黄酒代替热饮,选用从鉴湖打捞上来的体态均匀,肉质鲜美,口感细嫩的青壳公虾。将鲜活乱跳的小河虾,浸入黄酒与酱油调和的醉汁中,随着黄酒的缓缓渗透,虾儿们感受这醇厚绵香的酒香,逐渐沉醉于其中,进入了梦乡,等待人们食用,真可谓"醉生梦死"。
中国人食用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甚至讲究活态。能目睹鲜活跳跃的虾在酒中慢慢进入醉乡,也是一种享受。很多饭店菜馆,会用透明的玻璃碗盛放醉河虾。半透明的河虾在碗中蹦跳着,随着黄酒浸润,隔碗就能清晰看到虾体慢慢变黑。一刻之后揭盖,虾已经安静下来,虾须、钳子和虾足微微颤动,带动料汁轻轻漾动,非常好看。
半醉半醒之间,虾儿不知梦见了什么,也许是对即将来临的命运的抗拒吧,还会时而从碗中跃起,时而从筷尖挣脱。这种"活"趣,仿佛是在与虾儿们共同演绎一场精彩的“折腾戏”。
虾壳依然保持脆硬质地,咀嚼时可感受破裂的清脆感,而虾肉因酶解作用产生胶质感,入口绵软滑嫩,初始感觉咸鲜冲击,中段浮现黄酒回甘。
会食醉虾,是检验食客是否本地人的标志。外地食客,面对这水灵灵的活物,往住不知所措。本地人见此情形,却会兴致盎然,捉到嘴里就吃,倾刻之间,虾肉入口,虾须、头脚和外壳等保持完整,整整齐齐排成行。
过去,有些地方生削驴肉下锅,或加工上桌的鱼嘴巴尚能张开,这些未免有残酷之嫌。黄酒醇香扑鼻,口感绵密,可以使虾醉生梦死而不自知,无疑是一种更为高雅文明的食法。
朋友,来绍兴来"吃"黄酒吧,特别是品尝一下那生色活香的醉虾吧。不过,吃后是不能自驾的哟,因为你也醉在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