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97》「飘舞的剑」(8536辑)

今日寄语
寄语多以第一人称,以我字开头好写,既可以是主人翁,还可以是看客。人这一生最好的人设是自己,从独立人格的角度,不好替别人作主,自己说了算总可以吧。
所有的故事都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我又在为昨日的寄语续笔。我干亲家的葬礼今天如期进行,凌晨三点,把遗体抬到路口边,乡俗叫起丧。这是阴阳先生定好的,随后厨房的人开始忙活起来。通常,参加上山的人必须吃这很早的饭,哪怕喝口汤、吃口菜、不能空着肚子抬棺,这是对逝者的敬畏。发丧(出发)时间为辰时(7-9点),下矿时间定在午时12点(即将遗体下葬到坟穴选定的吉时,这里称为下矿)。我都要参加,送干亲家最后一程。
时代,有其显著的特点。虽然当事农村,但是农村人也会紧跟时代的步伐。事有凑巧,我18日写了老部队李政委去逝的追思作文,他的告别仪式也是今天,在北京八宝山。可以想象,那里的相关事宜,肯定肃穆静态得多。而这里的乡俗可不一样,从逝者信息发布之时,小山村里、我的干儿子一家,弟兄姊妹多、还是大姓,哭天喊地、鞭炮地炮、响动方圆几里。所谓地炮,每每三响,响声赶得上开山雷。现在的殡仪馆引进了液化气罐礼宾炮,设置了时段间隔、放响数量、响声大、还安全。
凌晨三点起丧前的开山雷似的放响,就是他们租来的这玩意儿。形似多管小钢炮,放响时管口有火光,震耳欲聋。也等于在告诉乡里乡亲的,仪式已在按照程序启动、开始…。
昨天这里下过大雨,虽然山路崎岖,湿滑坡陡,但是帮忙的人多,几里路的爬坡上坎,八人抬的大黑漆棺材,一人轮不到几回上肩,小跑似地,在玉米地里穿梭,不到一个小时,到达墓葬地。那里已有小挖掘机,把墓穴挖掘成形,剩下的,便是交给石匠师傅以及辅助的人工了。
也许是平时锻练的结果,我看了一下,爬上山的人中,接近70岁的只有我一个,得到了年轻人的表扬,但我说打空身还可以,已不敢伸出肩膀,真不敢,这是实话。
山里人有句话很中肯,帮别人等于帮自己,没有谁家敢挂“免事牌”,再有钱有势,也不敢讲出“万事不求人”。一个好汉三个帮,寨邻乡亲,千年百辈,这样走来。
此篇,不到凌晨四点开写,下午六点十八分结束…?
这一天好快,已是落日时[OK][握手][抱拳]!
2025.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