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宝峰禅寺:
禅韵悠悠的心灵归处
丁启华
在九岭山东麓、靖安县城以北20公里石门山内,有一处让心灵得以栖息的所在——宝峰禅寺。它背枕青山、襟怀碧水,倚靠灵秀山岫,沐浴烟霞,三爪仑林海环绕四周,泐潭水千年奔腾不息,山岚雾霭常伴左右,钟磬禅音袅袅不绝,恰似人间净土、尘世桃源 ,当地人称石门古刹,旧门额为北宋黄庭坚亲笔所题。
宝峰禅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天宝年间,马祖道一在洪州钟陵寺弘法,其弟子水潦和尚偕师弟道通禅师游历至此,爱此地洞壑平坦,是九龙聚会的清净福地。遂于此筑室修行。最初名为泐潭寺,后改称法林寺。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唐宣宗赐“宝峰”匾额,遂改名宝峰禅寺。那时,石门古刹隐于翠微之中,禅灯初次点亮这片山水。贞元年间,水潦和尚礼请师尊马祖卓锡于此,开坛说法,广传宗风。自此开取马祖建丛林的序幕,后来便有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感叹。马祖禅“平常心是道”的妙谛,如春雨般润泽人心;“即心即佛”的慧语,似醍醐灌顶,点醒众生。彼时,禅宗法脉一是江西马祖,一是湖南衡山的石头希迁,世称禅宗二大士。二人门下弟子为了印证自己的佛法修为,相互往返于江西、湖南之间,向二位大师求证,成为“行走江湖”一词的由来。自此,洪州禅脉在此开枝散叶,沩仰、临济、杨岐、黄龙等诸多禅宗流派,皆发源于此,法雨普降,恩泽天下 。
走近宝峰禅寺,可见殿宇巍峨,规制整齐有序。高峙的牌坊上,“马祖道场”“江右禅宗”的匾额,笔力苍劲雄浑,尽显千年道场的不凡气象,一诚大师撰写的楹联:宝峰净域,法雨源流,天下丛林从此始;马祖道场,宗风广被,西来大意个中求。画龙点睛地阐明宝峰禅寺在佛教界的历史影响和地位,令人肃然起敬。放生池如明月映天,九龙壁鳞甲熠熠生辉,还未踏入山门,便能感受到弥漫的梵气。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诠释马祖禅的妙谛。山门左侧”第一山”碑刻苍劲有力,气势不凡,遥看即知是米南宫法书。踏入寺内,山门殿飞檐翘角,天王殿里弥勒佛展露笑意,韦驮护法伫立;大雄宝殿气势恢宏,三尊金身佛像宝相庄严,慈爱的目光俯视着人间疾苦;五百罗汉列于四壁,有的拈花微笑,有的沉思不语,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无尽禅机。法堂藏经,阁楼高耸,凭栏远眺,青山如黛,林海翻涌波浪,禅境与天境相互交融,让人心生超脱尘世之感 。
相传昔日的宝峰寺规模较今更为宏大,唐、宋时方圆数十里俱罩袈裟,参禅僧众多达千人。有九井供水、七处开梆用斋,寺内有千人床、万人锅,打马关山门的传说。来至大雄宝殿前。一对大铁瓶矗立两侧,相传为力大无穷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胡雪伢所捐赠。现存的文物马祖舍利之塔,堪称镇寺之宝。它始建于唐,宋时重修,如今以汉白玉重构,既巍峨又古朴。启功题写的铭文刚劲有力,权德舆留下的遗文隽永含情,一诚禅师补志,三代墨迹交相辉映,镌刻着千年沧桑。六角宝亭,飞檐斗拱,龙首衔珠,守护着祖师舍利,见证着禅宗兴衰,不愧是石构建筑的典范。
回望往昔,宝峰禅寺经历过岁月峥嵘。文革期间,古刹蒙尘受损,香烟断绝。所幸逢遇盛世,一诚禅师发愿重修,政府大力支持,十方善信倾心相助。由一诚大师亲自设计,募集资金。历经七载寒暑,古刹重现庄严法相;今朝重放光芒,再续千年法脉。如今,江西佛学院亦扎根于此,海内外高僧大德往来斯处,精研禅机妙理,与时俱进弘法传承,享誉中外。晨钟暮鼓,唤醒世间迷梦;香火梵音,涤荡尘寰浊念。信众前来朝圣,游客探访幽境,有人礼佛祈愿,有人参禅悟道,都能在此寻得心灵慰藉、找到精神归处 。
宝峰禅寺现为全国三大样板寺院之一,是江南禅宗四大名寺。游客来这里参观不用买门票。宝峰寺恪守禅门清规,是当今佛教界的一股清流。当年马祖对禅宗最大的贡献是变佛教贵族化为平民化。他弘法形式灵活多样,当头棒喝直指人心,让参禅者惊醒顿悟。譬如有一位官员前来参拜于他,马祖问他:“汝来做甚?”,官员道:“来求解脱?”,马祖问:“谁缚汝?”。这就是“即心即佛”的精髓所在。佛法只在内心,不假外求。平常心是道,禅即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智慧。据说马祖法嗣有139人,成为一方宗主者有80余人,其中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如今马祖法脉几占佛教半壁以上江山,影响遍及日、韩、东南亚及大洋彼岸。
禅韵悠悠流淌,融合天地灵秀,汇聚古今文明。愿宝峰这清净道场,永远传承般若智慧;祈愿那菩提甘露,长久润泽众生心田。让巍巍古刹,千秋永驻;浩浩禅风,万代流芳,继续抚慰着世人的心灵,传递着无尽的禅意与美好 。
作者简介:丁启华,江西靖安县中源乡船湾村人。1987年入伍,在南空 87039 部队卫生队服役四年,92 年退伍回乡务农。搞过企业做过管理。现在家开农家乐。坚韧勤奋,有进取心。喜欢文学创作、书法、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