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人相聚在2025年
——原农安华家知青二户下乡四十八周年再聚首漫记
文︱徐伟
夏日的长春,被五十年不遇的酷热笼罩着,阳光如当年铲二遍地时的毒日头,将柏油路烤得绵软。就在这样的热浪里,我们这群老知青,在2025年的6月21日,又一次相聚了。
师苑小区早早便沸腾起来。我,作为77届的户长,腿脚已不灵便,却在同学们半开玩笑半认真的“三劝四忽悠”下,再次担当起组织者的重任。
于伟天没亮就守在306路车站,只为迎接78届的赵丽娟;唐文斌蹲守卫光街口,翘首以盼76届后转户来的魏玉芳;王军则像当年守护集体户粮仓那般,牢牢把住小区门口,生怕漏掉任何一个人。
陈宁,那个健身达人,留着标志性的胡子,手臂上纹着花臂刺青,正带着闫丽娟、闫志刚发放T恤衫。尺码还没报完,场面已陷入混乱,宛如当年抢井水的热闹场景:拳头轻捶着肩膀,身形蹦跳着拥抱,手指点着对方眼角的皱纹大笑不止。
不知谁喊了一句:“一会儿女生哭花了脸,可没人给补妆!”话音刚落,四个男生竟像抬轿子似的将齐丽华抬了进来,女生们则忙着拿手机、摆姿势,连拍三百张也不觉疲惫。我的右手因脑梗有些失灵,却也在这热烈的氛围中无意识地比划着,仿佛想要抓住那逝去的四十八年光阴。
一点整,我们一同前往饭店。我拎出两瓶白酒,开口便是三句肺腑之言:
“第一,要谢李淑华冒雨三趟才取回横幅;第二,要谢王军淋成落汤鸡也要把T恤衫扛回来;第三……”我微微一顿,深情地说,“四十八年前的今天,我们是‘知青’;今天,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
“干!”众人齐声响应。徐伟、王军、魏玉芳以水代酒,其余人则豪情万丈地畅饮真酒。陈宁、闫志刚、齐丽华、史丽华、赵丽娟、唐文斌等人将白酒当作凉白开般痛饮;第二轮“好事成双”,第三轮“仨仨快”,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如红富士般灿烂的笑容。我笑着摆手提议换啤酒,齐丽华却抱着半杯白酒挑衅:“谁还敢战?”无人应战,大家齐声高呼:“换啤的!”
酒过三巡,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想当年,咱户最鼎盛时有九十二口人,男女各半,还有八名社员呢!”
“那时候啊,有107垧地、6垧林子、一台解放牌汽车、一台28胶轮拖拉机,公社还给配了台电视机,这待遇全公社独一份儿!”
“记得79年中秋加国庆那天吗?十人一桌愣是摆了十二桌。俩木材公司的小子喝高了耍蛮,被我直接扔出去醒酒,第二天还得写检查才能回来。”
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仿佛要将屋顶都掀翻了。
下午四点,我举杯示意:“把杯中酒清了吧!再精彩的戏也有谢幕的时候。待秋天红枫再聚!”
相机定格了最后一张合影,人虽未齐,却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快门按下的瞬间,四十八年的风尘被永远封存。
回首往昔,1977年7月20日,我们77届三十人从光机学院出发,一路尘土飞扬地抵达农安华家。那时的食堂红砖房、大通铺、老井、马厩、篮球场,以及老社员刘俊田的“欢迎酒”,都成了心中永恒的记忆。如今,老井已填,红砖房已改,但只要一声“知青二户”的呼唤,我们依然能从四面八方赶来,像当年抢收麦子一样迅捷,像当年抢喝井水一样欢脱。
青春虽逝,故事犹在。愿下一次秋风起时,我们还能再把岁月当酒,共干一杯!
作者:(1977—1981)原知青二户户长
徐 伟
于2025年8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