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在乡村的情怀
◎ 李春分

在我的记忆中,孩提时代的乡村,环境清新,民风淳朴,民俗古朴,年味浓郁,许多情景像一幅幅通俗的画卷,淡雅迷人;似陈年的老窖,年久弥香,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名曰“井字山”,村前有十字巷、十字路,重合形成“井”字,居山岗下而建,因而得名。村庄离仓埠五里之遥,距倒水河一里之隔。百户人家,四百余人口。据考乾隆戌辰年间,一位先祖迁徒于此,开垦种植,扎根创业,延沿至今二百余年。村子周围有池塘、稻田、麦地,也有几座小山岗。在这里,有乡音乡情,有碧水蓝天,最美的风景是:夕阳西下,袅袅炊烟。
那时节,未开垦的荒山野地,随处可见。簇簇野花,勃勃生机,自然的小树林,是鸟儿的天堂。山上的石头圆滑光亮,形态各异,稻田里的田螺唾手可得,池塘中的野生鳖,常被人捉起。野兔、黄鼠狼不时从庄稼地窜出,引得人们惊呼,还有水田中的乌龟、黄鳝、泥鳅,常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池塘里的水清澈极了。清晨,乡村的女人们踏着薄雾,一字排开在池塘中洗衣洗菜,洗衣的水花四溅,浪笑声,敲击声,还有池塘边的鸟鸣声,奏出欢快的交响曲。远处旷野,层层梯田随时令变化,草籽花、油菜花散发浓郁的芳香。麦浪随风摇曳,稻花飘香,清新醉人,大片大片的棉花苍翠欲滴,形形色色的花朵点缀着原野。
一到春天,春雨淅淅,雷声隆隆。旷野中的野生菇信手拈来,野香蒜、野芹菜、黄花菜、地菜随手可采。村前的小水沟,小鱼小虾也能捕捉。稻田中缺口水响处,必有泥鳅三五只,逆水而上。一到夏天,池塘是儿童的乐园。太阳西下,三五成群的小孩赤裸着身体,在水中嘻笑追逐,大一点的在池塘中,或蛙泳或蝶泳或潜泳;小一点的,在池塘边双脚直击水面,激起水花四溅。那时,男孩玩弹弓,抽陀螺,打珠子,扇纸片,滚铁环;女孩则跳绳子,跳房子,踢毽子,跳法各异,灵活多变,玩耍之中计数定输赢。
乡村人们生活的方式极为简单,没有电,也就没有电视,电灯,电风扇之类。夏天夜间,人们在打谷场上摆起竹床阵,女人谈家常,小孩追逐游戏,男人则赤膊上身,摇着蒲扇,略通文墨者则谈三国,道水浒,讲西游,还有薛仁贵征东征西……说的眉飞色舞,津津乐道。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燃起一袋烟,又慢慢道来。冬天夜长,村民们常在固定的村民家中聚集,谈古论今,漫话家常,也谈鬼神之类,如鬼火追人,落水鬼找替身,因难产而逝去的孕妇,将头颅夺下梳妆……说得人毛骨悚然,小孩则依偎在大人身边,及至夜深,方才散去。
那时村庄整齐有序,房屋上下相连、左右相邻,只一墙之隔,邻居说话清晰可闻。平时大多家庭是不上锁的,出门上工,把门带上或插上木闩,或叮咛左右照看。同一村庄,失盗极少,鸡鸭不见,巷子里喊一声,明天也可能回来。邻里的物件可相互拆借,如柴米油盐之类。一逢喜事,乡邻倾巢而出,谁家吵嘴,四邻惊动,围观一屋,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现身劝慰,直至女人破涕而笑,才偃旗息鼓。
乡村结婚简朴而又隆重,人们也借此机会助兴娱乐。婚礼晚上举行,先是拜天地、拜双亲、夫妻对拜,接着拜亲朋、拜乡邻,一个也不落下,否则犯忌。然后新郎说恋爱历程,新娘则羞答答献歌献曲。最热闹的是闹洞房,喝香茶,新夫妻同吃一个桔子。喝茶人讲一句,新夫妻学一句,说的多半是带荤的,用含蓄的方式祝新人夫妻情爱、早生贵子,惹得新人脸含娇羞,低眉搔首。
最有趣味的是皮影戏,道具简单,但制作的人物栩栩如生。村庄一年难得演上一回,有分唱几本,有时连演七八天。那时我们的心情特别激动,特别期待。演出时,搭上一小台,前面用白布遮挡,后面是灯光投影,一人或两人操作,一人配音道白演唱,或一人配演,往往一人饰演几个角色,手脚并用,锣鼓配合,演得妙趣横生。因乡味浓郁,通俗易懂,往往搏得阵阵喝彩。每到演出,家家请宾客,宴亲朋,吃完晚饭,搬椅弄凳,三五成群,蜂拥而至,戏场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那时看戏、看电影成为乡村最热闹的场景。
逢到冬腊月,乡村打豆丝,做糍粑,制新衣,为春节而忙碌。打豆丝最为烦琐,先将早稻米淘沙洗净,再浸泡一天,然后将米与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干湿适当。磨时非常费力费时,磨一圈浅添一小勺,要匀要准,眼要疾,手要快,往往清晨开始,至到天黑。再用麦粉调成浆,用磨磨匀与米浆搅拌,还需比例适当。用土灶在锅里一张一张烤成,切成丝,晒上三四天,透干即可收藏。做糍粑也不轻松,但不择天气,将糯米浸泡,用饭甑蒸熟,每甑约四十来斤,将熟米放在特制的石臼里,三四个男人用力撑搅,边做边旋转,有时还哼上小调,步调与韵律一致,直至不见米粒,再放置门板,做成圆粑或长方形,放上一二天,用刀切成小块,便于煮烤。做的过程,是亲人的融合,边做边谈,谈收成,谈心情,谈情感……人们追求着美的生活。
春节是古老的节日,那时乡村的年味最浓,也是孩提时代望眼欲穿的节日,总觉得春节最为幸福,最为神圣。乡村在春节前最为忙碌,村子里排演节目,赶制道具,夜夜琴声、锣鼓声不断。正月初三烧完门神,就玩龙灯、舞狮子、踩高翘、演节目,节目有三句半、湖北道情、京剧选段等,一村一村地巡回演出。人们奔走在路上,彩旗飘飘,锣鼓阵阵,唢呐吹奏,好不威风。龙灯舞得活灵活现,彩莲船逗笑搞乐,舞狮技艺精湛,还有贝壳精,一张一合,里面的佳人甚是迷人,引得人们翘首观看,演完后还依依不舍。
春节一到,家家贴门神,放鞭炮,购新衣,扫卫生,人们心情格外愉快。腊月初八,忌口慎言,俗语“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年办毕”,是当时真实的写照。三十吃年饭,敬神明,请先祖过年。早晚须上香烧纸,家神门神灶神面面俱到。初一清晨,喝完汤,大人带领小孩,逐家登门拜年,见人作揖,吉言相送。从初二起,亲朋相互拜年,烧茶喝年酒,说一年的收成,道一年的景况,讲一年的规划。总之,亲人相聚,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纵有一点小矛盾,也云消雾散。春节有诸多讲究,但讲究中有孝道,规矩中有亲情。那时,我们就感受到亲人的温馨,家的温暖,默默中家风得以传承。
时光如水,乡村的那些往事,沉淀着许多民族精髓,典藏着古老的传统,也篆刻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即使沧海变桑田,人们也无法忘记对乡村的眷恋,乡音乡愁,铭记于心,再美的风景,也不如乡村的袅袅炊烟!
李春分(网名风雨兼程),武汉市新洲区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爱好文学,常写点小文,已出版《心灵的守望》一书。《典藏在乡村的情怀》、《心中的丰碑》、《静之美》、《蜗居的变迁》等多篇散文诗词散落在《速读》《问津文艺》等各类文学刊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