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援越抗美一等功臣赋
——为纪念援越抗美60周年而作
向德荣

援越抗美,历岁月之沧桑,铸史诗以感天动地,留绝响而气冲霄汉。看勇士之悲壮往事,恍若眼前;念英雄之鲜红血泪,永刻心房。其功也,若山岳之巍峨,同日月之明亮;其德也,似兰芷之芬芳,类松柏之刚强。至若铁道兵援越抗美,十二一等功臣,怀一腔之热血,书生命之绝唱。惜乎战火无情,致八人壮烈牺牲,魂归南疆热土;四人重伤遍体,血洒异域战场。胡志明主席赠吴以先“中越友谊,万古长青”之座匾,彰睦邻之谊;越南中央军委,感吴以先之英勇,授一级战功之勋章;交通部门,敬李月光之奉献,赐“国际主义战士”之荣光。嗟乎!铁道兵一等功臣之事迹,动人心魄,足为后世之楷模。今作文赋以记之,传英名于千古,颂忠魂而永彰。

一等功臣吴以先在武汉召开的纪念铁道兵部队援越抗美60周年大会上发言
一等功臣吴以先
公元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夫晴空如洗,乃示敌之将侵;戍士披坚,实彰战之已备。吴以先者,司弹药之职,与郑虎成班长相偕,枕戈而待,凝眸九霄,怀必死之心,守无虞之境。下午二时,警报乍响,自太原而惊空;战令急传,入一级之备中。吴以先急抱弹匣,郑虎成速填枪膛。俄见八机蔽空,临工地上方。刹那间,令下枪响,弹雨倾洒,敌机仓皇鼠窜;同时敌施火箭、掷菠萝,其弹落于阵地尺许,轰然炸响。战后观之,唯留弹坑,径约四十厘米。当是时也,吴以先全力歼敌,忽觉震彻身躯,方知已负伤。弹匣坠地,右手掌为弹片洞穿,颈间亦伤,血淌胸前;左腹破裂,小肠外溢。然剧痛之中,神志犹清,念及保家卫国,思存同仇敌忾,自誓:“一息尚存,必战不休!”遂即抱弹匣于顶,捂肠腹以手,虽右手残损,仍强支弹匣,咬牙忍痛,助射手鏖战不辍。旋又现敌机四架,扑面而来。阵中三挺机枪,怒焰齐喷。美寇怯战,见弹雨如注,未敢低投,弃副油箱与发射器,仓惶遁逃。吴以先目睹一敌机黑烟滚滚,坠于北山之麓。此次御敌,寇谋未逞,我军无折。战罢,乃见郑虎成头部受创,血染征衣,然双手紧握枪柄,坚守战位,矢志不移。此二人者,临危不惧,浴血而战,忠勇之姿,可昭日月!战斗既终,救护至营。以先却推救护向他朋,言己伤轻。称已婚育,妻子可尽孝情;战友未婚,先救其命。此等胸襟,令人涕零。而今,他体内留存三十三颗弹片,宛如隐秘“勋章”,诉说传奇经历。
一等功臣杨远财
公元一九六六年,二月六日夜,团部予十一连生猪一群。副排长率杨远财等六战士同奔。赴安沛之地,驱猪而返程。远财执棍修长,引领猪群,尽责以忠纯。次日凌晨四点,行至巡官桥近邻。夜色尚朦胧,数猪忽窜铁道尘。恰此时也,汽笛长鸣。河内至安沛,71次列车飞奔。风驰电掣,迎面逼临。车毁人亡之祸,危若悬剑顶门。远财无畏于心,念乘客之安存。毅然若欧阳海附身,奋不顾身,箭步跃铁道嶙峋。拼全力兮,连拉带推,驱生猪出险津。奈列车高速,无情撞身。重伤倒地,倒于路基之滨。紧急送医,全力抢救,终因伤势沉,壮烈捐身。远财以一己生命,换列车之安稳。护三百越客周全,义举动乾坤。
一等功臣李水光
公元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一日,晴空骤黯,恶鹫临途。敌机戾啸,罪恶倾输。房舍崩颓于俄顷,蕉林燃赤焰之荼。浓烟滚滚,蔽白日而难睹;爆响隆隆,惊众耳而惶吁。李水光,暂栖枕木之掩体,以避锋芒。然战火无情,危如累卵之将亡。俄闻乱步,举目遥张。见越妇二,年至半百之岁。自塌房之角,仓皇奔亡。神色惊惶,慌不择其方向;身形踉跄,惧常绕其肝肠。彼时敌机复返,呼啸声长。水光未及思忖,救人之念昭彰。毅然出掩,其行也刚。身姿矫若苍鹰之掠,转瞬已至妇旁。双手稳扶,引向己之藏乡。奈掩体狭窄,仅容两三人藏。水光不假思索,以身堵于洞旁。欲筑生命之壁垒,护妇于祸殃。刹那间, 炸弹袭来,气浪翻涌,弹片横翔。水光直面生死,无畏无惧,以血肉之躯,挡致命之锋芒。方其弱冠,青春正芳。千钧一发之际,血沃南疆之壤。待硝烟渐散,二越妇安然无伤。而水光却倒卧血泊,壮烈而亡。
一等功臣李绪全、郑兴和
公元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一日下午三时,晴空骤黯,炸弹如蝗。绪全于安全之地施工,闻轰炸之声,心焦如焚。未遑思索,抄捷径奔赴险地,其行也疾,其志也坚。至现场,但见焦土遍地,断壁残垣。战友徐悦成重伤垂危,绪全急趋而上,抱之于怀,掏其口中淤堵,毫无嫌隙。急救包罄,即撕衬衣为其包扎,继而施人工呼吸,专注忘我,唯求战友生机。诸事毕,背悦成入防空洞,稍作喘息,复向伤处奔去。俄而,卫生员郑兴和亦至。兴和心怀悲悯,虽身处枪林弹雨,神色自若,手中绷带如生命之索,维系希望。绪全见之,急呼:“汝包扎,吾背负。”二人目光交汇,生死与共之意,无畏赴难之勇,尽在其中。于是,弹雨纷飞,二人往来穿梭,如战神临世。绪全俯身背起伤员,步履沉重却坚毅非常,每一步皆蕴含对战友之深情厚谊与责任担当。兴和专注包扎,双手染血,却稳如磐石,每一次施术皆为生命护航。然天妒英烈,命运无常。绪全背六伤员后,返程途中,炸弹轰然炸响。火光冲霄,烟尘蔽日,绪全之身影消逝于废墟,其生命永远定格在抢救战友之途。兴和则于长达三时有余之反轰炸抢救中,坚守岗位,如苍松傲立。他将生之希望予人,把死之威胁留己。即便头部重创,腰背受伤,仍带伤奋战。在漫长而惊险之时刻,先后抢救三十七战友与二个越南工人,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长城。 绪全舍生忘死,兴和救死扶伤。
一等功臣何为华
公元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一日下午三时,何为华奉命,驾车为十一连运煤,肩负炊事之需。同车者,给养员贺家荣、文书王帮琼,战士杨启辉。诸人皆怀报国之心,志在为公。车离驻地,穿铁路,驰一号公路,行至北江大桥附近。俄而,防空枪声骤起,打破周遭静谧。一越南老者,神色仓皇,急拦其车。见众人执行任务之心切,且言冲过大桥仅需三至五分钟,尚有生机,遂促其速行。为华闻之,毫不迟疑,猛踩油门,如利箭离弦,奔赴大桥,无畏前路之危。及车至大桥第一孔,灾祸突降。敌机呼啸而至,声如恶兽咆哮,令人胆战心惊。旋即,炮火轰鸣,炸弹于大桥周边轰然炸开,巨响震耳,天地仿佛为之撼动。气浪裹挟弹片、碎石与尘土,汹涌扑来。车上备用汽油桶遭弹片击中,瞬间浓烟滚滚,烈火窜入驾驶室,为华衣物与坐垫起火,剧痛钻心。然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为华心中唯念:冲出去!救战友,保大桥!此信念如熠熠明灯,照亮前行之路,赐予无穷力量。车上战友亦心系大桥与汽车,一面奋力扑灭火焰,一面催促为华:“速前行,出桥即胜!”为华紧咬牙关,忍受剧痛,猛轰油门,似钢铁巨人,与烈火、危险顽强搏斗。终于,在其不懈努力下,汽车成功冲出大桥。然车已受损严重,行不多远,便无法开动。此时,为华见贺家荣、王帮琼已先后跳车,而杨启辉昏迷于驾驶室。为华不顾自身安危,强撑烧伤之躯,将杨启辉救出。未及喘息,敌机新一轮轰炸又至。炸弹爆炸之冲击波排山倒海,加上全身烧伤剧痛,为华体力耗尽,昏倒在地。幸得越南百姓发现,将众人抬至十三连驻地,战友迅速送往支队医院。惜贺家荣、王帮琼、杨启辉烧伤过重,虽经全力抢救,仍不幸牺牲。为华烧伤面积达85%,徘徊于生死边缘。为华于生死之际,舍生忘死,护大桥安全,救战友危难。
一等功臣王全江
公元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五日, 越民于边,稻熟而伐。范氏纯者,忽病于野。腹剧痛而肢搐,晕稻田而声哑。众急背之,奔十一连求治之法。连中救急,心忧难罢。病情未转,欲报营衙。奈何电讯,中断一霎。全江与孙家术,奉命送信,心急如麻。暮雨初歇,夜黑如纱。二人奔行,泥路难踏。至一河滨,水涨桥斜。独木为桥,浮于浪涯。全江思之,水性颇佳。为护战友,自请照察。语家术曰:“吾持手电,汝先渡吧。”家术登桥,步步惊怕。未行多远,桥滚身垮。坠入洪流,命悬一发。全江见状,未卸武装。纵身一跃,入水寻帮。时而潜底,觅家术之踪向;时而浮面,察激流之波荡。见家术之身影,奋全力而前往。托起战友,推向岸旁。家术半昏,觉身有扛。睁眼视之,已近岸壤。抓草上岸,脱此险殃。而全江者,力竭难抗。武器加身,浪涌波搡。卷入竹筏之下,壮烈而亡。家术上岸,不见全江。复入水中,救之无望。乃持信件,奔营而往。营首闻之,急遣医往救越妇,又率救护寻全江。全江之义举,感天动地。
一等功臣邓孝成、陈友林
公元一九六七年七月七日,连长赵钦喜,率邓孝成、陈友林诸勇士,沐炎阳,挥汗如雨,共筑交通保障之防。俄而,天际传来轰鸣,四架美军战机,若恶隼扑食,向下俯冲张狂。重磅炸弹,似陨石天降;菠萝弹丸,如毒雨倾扬。大地为之震颤,硝烟蔽日昏黄。生死存亡之际,连长赵钦喜,镇定自若,指挥防空,全然忘却自身之危亡。副班长邓孝成,战士陈友林,目睹连长生命岌岌可危,不假思索,二人同念,奋不顾身,扑向连长身边。愿以己躯,为连长挡那死亡之险。恰此时,一颗菠萝弹,无情落下,正中邓孝成之脊梁。轰然巨响,气浪翻卷,邓孝成鲜血喷涌,生命之光,骤然陨亡。然连长赵钦喜,因之安全脱险,得以继续前行。陈友林亦身负重伤,却以无畏之勇,书写大义篇章。邓孝成者,舍生取义,其志可嘉,其行可彰。以年轻之生命,换取连长之安康,其精神如日月高悬,永照边疆。陈友林奋不顾身,同护战友,虽伤犹荣,其勇敢之举,亦令人敬仰。
一等功臣向成湘
公元一九六七年九月二日,忽有敌机蔽日,弹雨倾楼,刹那间站房荡尽,铁轨横蹂。机肆虐,合进站惨遭轰炸;定时炸弹,成铁路致命威胁。此弹深扎一二股道之间,若虎豹卧于要津,铁路之畅通受阻,人员之安全堪虞。此乃战略要冲,岂容梗阻;当务抢修之急,须解危忧。团营授命于十五连,排爆克难。全连干部战士热血沸腾,皆请缨欲除“拦路虎”。班长向成湘所在十三班,已屡涉排弹险境,成湘率先写下请战书,拳拳之心,昭然可见。然指导员体恤,令十三班夜休,而成湘忧思难眠,于日记本中疾书:“不挖掉定时弹我睡不着觉!” 夜至子时,万籁俱寂。成湘闻九班、十一班出发之声,悄然起身,绕过连部,奔赴车站。副指导员正欲下达排弹令,忽见成湘提灯持锹,奔至阵前。面对询问,成湘陈词:“定时弹随时可爆,不除之,难安睡。我乃党员,经验多,多一人多份力,恳请参战。”言辞灼灼,副指导员颔首应允。成湘即入第一组,高呼“跟我来”,率两位战友冲向炸弹。夜阑灯晃,坑深土幽。观弹坑之径,知重器之尤,两千磅之威慑,数十吨之爆蹂。成湘告友:“铁器触磁则危发,今无感应可力抠。”排弹之时,三人一组,三十分钟轮换。成湘皆拒换班,“此处情况我熟悉,让我接着干”,任凭副指导员再三催促,亦不肯离弹坑半步。随着弹坑渐深,地下水不断涌出,成湘与战友挥汗如雨,泥水交融。其心中唯有一信念:尽快排除定时弹,确保援越物资顺利抵达前方,助力越南人民抗美救国。黎明前夕,曙光未现。凌晨四点零五分,悲剧骤生。弹坑内火光一闪,巨响震天,定时炸弹轰然爆炸。向成湘与副班长芦义云、新战士刘招廷,血肉横飞,忠魂永讴。
一等功臣李月光
公元一九六八年八月中旬,越北大地,洪灾骤起。五十年未有之肆虐,如猛兽出柙,危及铁路桥梁,百姓苍生,皆陷危局。八月十五日,警讯突至。副班长李月光,临危受命,奔赴市求大桥,投身抗洪护桥之役。与全班战友,星夜兼程,迅抵险区。但见铁路飘摇,大桥岌岌,村庄亦危在旦夕。危急时刻,连队组织向路基缺口投掷成袋石碴,然洪流湍急,石碴皆被卷走。又改“打钢轨桩”之策,月光与班长商议后,挺身而出,恳请将打桩重任交付己班。获允后,无畏而上,居高临下,双手紧握钢轨,插入汹涌激流,而后挥大锤,奋力打入地下,欲稳堵口。一根又一根,钢轨渐立。然灾祸突降,一根钢轨失稳倒下,直击月光。月光猝不及防,踉跄之间,翻身落水。战友急切伸手欲救,怎奈洪水迅猛,他仅在水面稍一伸手,转瞬便被无情洪流吞没,音容消逝,生死两隔。
一等功臣黄伯海
公元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二日下午五时多,连队方待饭食,忽乌云蔽日,狂风呼啸而起,俄而暴雨如注,倾盆而下。指导员黄伯海,见连部后排水沟淤堵,饭食不顾,执锹清淤。雨势愈猛,沟清之后,念及汽车排与机械排驻于低洼之那松河畔。遂弃锹疾奔,至时,但见汪洋一片,滔滔洪水漫过驻地。战友们不顾安危,抢救物资。伯海边跑边呼:“大家快撤!危险!”忽闻有人高呼:“有人被洪水冲走,快救人啊!”伯海与六名战士,迅奔下游便桥,于桥上组成人墙,拦截上游冲下之人。施救间,战士顾久琴被大浪打翻,伯海纵身扑去,紧攥其手,然二人皆被卷入洪流。此时便桥亦被冲垮,水面浮木,伯海随手抓木,一手拖顾出水面,令其抱木,推着奋力向岸游去。岸上战友与越南群众,急伸竹竿,顾久琴抓竿爬向岸边。见顾久琴得救,而洪水中尚有战友挣扎,伯海毅然松手,反身再入洪流。正当奋力游向落水战友时,巨浪掀木,重撞其背。伯海受此猛击,沉入水中,竟不复起。
今虽星移斗转,江河浩荡,然援越抗美的历史,将被千秋记载;参战军人的功绩,将永放光芒。十二勇士,一等功臣之荣誉,当之无愧。他们之事迹,将镌刻于丰碑之上,永载史册;他们之精神,将融入民族血脉,代代传扬。
初稿于2025年4月 ,定稿于2025年6月12日

作者向德荣,1968年3月入伍,服役铁道兵二师六团5年,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年8个月,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出版著作14部,湖北省作协会员。2021年6月加入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以来,创作铁道兵赋36篇,17万字,包括《铁道兵援越抗美赋》《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赋》《中国后勤部队第六支队赋》《 张金春援越抗美博物馆赋》,并创作了18万字报告文学《张金春援越抗美博物馆》书稿。
责编:槛外人 2020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