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4857期
【远去的记忆】(五十)
——玛露希
作者:秋墨
俄族,又称俄罗斯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建国后的兰州也生活有少量的俄族人,他们豪放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作派,都给当年的兰州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人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当年的他(她)们的确如此。
“玛露希”三个字,上了年纪的兰州人,特别是当年生活居住在城关区市中心一带的大人小孩都略知一二。
大约在1958年,兰州张掖路街道办事处成立了一个小集体性质的合作社,合作社的办事地点就设在原永昌路百货大楼正对面的大约15平方米的一间平房里,主要从事糊房屋顶棚和粉刷房屋墙壁的工作。
这个合作社共聚集了四、五名“白俄”的粉刷工,其中有两个白俄女性,就是本文要说的大玛露希和小玛露希。有人说:玛露希们是沙俄时期的贵族小姐,“十月革命”后为逃命来到了中国,落户到了兰州。大家把个头矮一些、年纪大一些、身材粗壮一些的叫大玛露希;把个头高一些,岁数小一些、身材苗条一些的叫小玛露希。她们都有典型的俄罗斯民族的特征,高高的鼻梁、深深的眼窝、黄黄的头发,总包个白头巾,穿个白大褂,肩头常常扛着一把刷墙的刷子,走街串巷从事糊顶棚和粉刷房屋墙壁的工作。她们讨生活的家当是一把长刷子,两把短刷子,一个铁皮桶。合作社里的白俄,大都个头高挑,皮肤白皙,也许身为女性吧,手都很巧,个别的还织着一手的好毛衣,闲暇之余也不避讳,站在路边手织毛衣,速度快,式样好,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
大玛露希和小玛露希都特别爱喝酒,而且一喝就醉。小玛露希一般上班不喝酒,下了班才喝酒,每到星期天,她总是打扮整齐,身着毛呢大衣和彩色大披肩去兰州山字石的基督堂做礼拜。而大玛露希只要身上有钱或拿到工钱,立马就会去大众巷口的团结公司,或者在双城门附近的副食品店打上几两散酒,直接就灌了下去。大玛露希喝酒有自己的一套,钱多就多喝,钱少就少喝,喝酒用的容器是商店提供的一个专门的糖瓷缸子,一饮而尽后便会把缸子翻过来扣在酒缸上。她喝酒永远没有闲钱买什么下酒菜,就连兰州人说的油炸大豆都没有。爱喝酒又极易酒醉的她,醉后满大街晃悠,无依无靠孤伶伶一人的她醉卧在永昌路南段的墙根或马路道牙上,不但引来路人的观望,也往往招来小孩子们的捉弄取乐,有淘气的小孩会故意喊她“大白鹅马路东”,听到后她就用半生不熟的兰州话反驳,“不是马路东,是马路西”。
那个年代女酒鬼很少,所以大玛露希就成了小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对象,偶尔还能见到她有哭有笑的唱着俄罗斯的小曲,曲调忧伤而悲凉,看得出这是在寄托着她的乡愁和对故土的思念。可是当时的小孩子们却难以理解这种思乡的情怀,反而当成逗趣的乐子。长大后,回过头来的孩子们,才知道思念家乡的情怀其份量是如此的沉重。
那个年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为了生存,他们通过各自的方式努力地工作,用心地生活,演绎出一幕幕各自的喜乐与情怀,留下了许多令人回味的不灭印象。今天的兰州街头,早已没了玛露希们活动的身影,但她们当年的影响却是永远的,不会轻易消失的……
2025.6.20.✍
作者简介:秋墨(森严),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国家机关退休干部,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专职成员。从业四十余年来,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年来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散文朴实无华,以往事回忆见多。很多作品被一些自媒体文学栏目登载,个别散文诗歌还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自幼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一、主席团
主席:梦如诗
副主席:李希勇
秘书长:艳阳天
成员:梦如诗、李希勇、艳阳天、米兰、追梦天涯、森严、聂子、荷塘月色、戴维
二、顾问委员会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唐连明、李希勇、蓝儿、晨曦
三、编辑部(主播部)
总编:梦如诗
副总编:追梦天涯
四、主播部
部长:艳阳天
音频总监:艳阳天
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
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戴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