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杯”抗战胜利暨商河解放80周年征文244
十二三岁那年
他们走上了抗日的战场……
蓝 茹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安好、健在?但当年他们不顾年迈体弱,或满眼豪情,或激奋难抑,或声音黯哑、目光却坚定执著地给我讲述、还原他们“背负民族的希望……从不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的战火青春故事的情景,早已如汉白玉浮雕一样清晰如昨地定格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成为我终生难忘、常想常新的最美、最珍贵的人生宝藏和“勿忘国耻,戮力前行”的基石之一。
十余年的军事新闻工作,让我有幸能聆听到数十位老红军、老八路军和新四军老前辈们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精彩往事,其中有三次采访令我特别难忘和感动。
一次是到“抗日模范村”——山东临沭县西山前村的采访,另两次则分别是在徐州空军某干休所和空军郑州东郊某干休所的采访。
(一)
原定到“抗日模范村”——山东临沭县西山前村的采访,是要采访一位离休后“坚决不住干休所,死也要住在村里”的八路军老战士魏善志前辈,但结果却变成了对那个村和那场惊天地、泣鬼神战斗的采访。
初夏时节的临沭县西山前村,处处洋溢着油画般迷人的景致和韵味。碧绿的池水,洁白的鹅群,怒放的凌霄花和在灿若烟霞的合欢树下纳凉、嬉戏的老人与孩子,多么怡人的景色和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啊!
然而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并不被多少人所熟知的村庄,就是那些戴着斗笠、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曾经和他们已逝的亲人或乡亲们一起,用大刀、长茅、土枪土炮和自己的血肉之躯以及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与数倍于己的日、伪军和汉奸进行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拼搏。
这场值得永远铭记的血拼之战,就是著名的“西山前战斗”。
那天是1941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初十黎明时分。千余名日、伪军和汉奸趁着八路军一一五师外出执行任务之际,携带着数门山炮和几十挺轻重机枪,重兵偷袭了西山前乡。
当时该村既是岌山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也是华东通向延安秘密交通线的必经之地,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距此地仅三十余里。日本鬼子早就想拔掉这个他们眼中的“钉子”。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西山前乡人民在乡长、自卫团团长张作洪的带领下,男女老少齐上阵,用土枪、土炮、大刀、长茅、锄头等狠狠打击来犯之敌。土炮台震倒了,他们立即用土砌起来继续战斗;围墙炸塌了,他们随即就用树枝、门板堵起来接着反击;子弹不够了,老人们就用衣襟把石块兜到自卫队员面前,让他们狠狠地打。
魏善志老人的发小、年近九旬的王永仲前辈泪光闪闪地回忆说,那次的战斗打得特别激烈,敌人的炮弹“咣”、“咣”地响,机枪响得像刮风一样,但大家却没有一个退缩的。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宁可战死在阵前,也绝不能叫鬼子抓去;即使弹尽粮绝,抓土糊,也要糊住敌人的枪眼;烧开水烫,也要把敌人烫死。张作洪在长子英勇牺牲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光着脊梁,身背大刀,手握长枪,率领突击队员们奋战在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直到自己也壮烈殉国。
多次进攻失败后,恼羞成怒的日军开始对仅800余人的西山前村进行了疯狂地炮击。
“整整轰了108炮。从远处看去,整个村子一片火海。”说到这儿,王永仲老人禁不住老泪纵横,颤颤巍巍地指着他家门前那条小路说,当时他与另一位自卫队员正忙着造土炮所需要的铁沙砾,突然一发炮弹呼啸着落了下来,那位自卫队员当场被炸死。随后,他们就被一种“臭臭的、让人恶心、流泪的气味醺得头晕眼花”。好一会儿,他们才反应过来,鬼子攻打不下西山前村,竟然灭绝人性地放了毒瓦斯弹。
“日本鬼子太孬太孬了,再也没有比这(放毒气弹)更孬得了”。王永仲老人嚅动着嘴唇喃喃道,这之后敌人就攻进了村里,大肆烧杀抢掠奸,许多来不及撤走的群众,不是被杀就是被抓,他躲在一堆未燃尽的豆杆里侥幸逃过了一劫。
虽然这一仗中,西山前村人民有45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百余人被抓走,但他们却英勇顽强地打死日伪军100多人。
“后来听当时参战的伪军说,日本鬼子放毒瓦斯之前曾叫嚣说,再攻不下来就调两架飞机来炸平它。我们厉害吧!凭着土枪、土炮、长矛和大刀,就让鬼子气得要动用飞机了。”王永仲老人说着拍了拍枯瘦的胸脯,咧着皱纹密布、没有一颗牙齿的嘴,自豪地爽声笑了起来。这是整个采访中,老人惟一一次开心地笑。
我明白:他是为西山前人民面对强敌、英勇血拼的精神而自豪;他是为中华民族“誓死不当亡国奴,甘洒热血保家园”的英雄气概而自豪!
之后,我们在八路军老战士、离休干部魏善志的带领下,来到村东头那棵弹痕累累的百年老槐树旁时,我再一次被这种民族精神和气节深深地震撼了。
据一位居住在老槐树旁的白发老人介绍说,在那场恶战之前,这棵百年老槐树已有两人合抱那么粗了,一些淘气的孩子常常爬到树上玩耍或躺在树杈间睡觉。可那场战火却在它粗壮的身躯上留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弹孔,它繁茂的枝条也被削去了一多半。虽然村民们全力抢救,但这棵伤痕累累的老槐树仍然渐渐枯萎了。就在村民们为百年老槐树即将彻底枯死而伤心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老槐树的根部生长出了一株嫩绿的幼槐树。如今,那棵小槐树已长得快有二层楼那么高了,郁郁葱葱的枝叶在夏日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村里的老人们都说,这是老槐树不忍心也不愿意看到饱受战争之苦之痛的村民们,再次经受离别之痛,特意派其后代来安慰庇护大家的。
“你们看,这棵老槐树是不是特别像一个傲然挺立的雕塑?向上的这截树干,是它高昂的头颅;横向的这截,则仿佛是紧握在胸前的拳头。这棵百年老槐树多像我们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前仆后继精神的化身啊!”魏善志老人目光坚定地说,那场恶战后,他们村连掩埋尸体的人都找不到,当时他虽然年仅十三岁,却与大人们一起,没白没黑地掩埋那些牺牲或被杀害的同伴及乡亲。之后,“大家仍然参军的参军,支前的支前,没有一个人被吓倒。”
几天后,满脸稚气、身高仅比步枪高一点儿的魏善志,毅然与村里其他青年一起,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团圆日——八月十五那天,头顶着故乡明亮如镜的月光,怀揣着“誓死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信念,拿起牺牲同伴用过的大刀、长矛等武器,跟随八路军勇敢地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洪流中去了。
“历经风雨而不倒,虽死亦高昂着不屈的头颅。这是百年老槐树的形象,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啊!”我细细抚摸着老槐树身上一个又一个弹孔,仅我能够轻松看到和触到的树干上,清晰可见的弹孔就有18个,大的比一元硬币的平面还大,小的则如成人手指那么粗。
可以想象,当年日本鬼子多么凶残!向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倾泻了多少炮弹!西山前村的人民又是多么地英勇和顽强!
为此,次年也即1942年底,山东省滨海专署召开大会,命名西山前村为“抗日模范村”,追认乡长、自卫团团长张作洪为“抗日民族英雄”。
如今这个曾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血染大地的乡村,已建设成为一个良田飘香、绿树成荫、和谐幸福的新农村。
但竖立在村委会院外草坪上那块刻着“抗日模范村”5个红色大字的青石纪念碑,那棵弹痕累累却依然傲然挺立于村东头的老槐树,却如永远的警钟和路标,时刻警示着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
告别魏善志、王永仲等老前辈和“抗日模范村”—山东临沭县西山前村后,我又马不停蹄赶到徐州和郑州的两个干休所采访,竟意外发现:给我讲述烽火抗战经历的三位老前辈,当年“慷慨悲歌奔战场,誓复失地逐强梁”时,竟然也都只有十二三岁!他们就用初春鹅黄色柳枝一样瘦弱的肩膀和花岗岩一样顽强的勇毅,坚定执著地扛起了“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的神圣而伟大的责任和使命!
这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和深深地感佩啊?!感谢革命前辈在“国破山河碎,民族危亡时”,小小少年就那么英勇无畏地“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抗日铁流中。
我们又怎能不像珍爱自己的眼珠一样,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和幸福生活?怎能不像接力赛跑一样,戮力同心将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往无前,勇赴国难”等抗战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呢?
可新四军老战士张金贵和八路军“红小鬼”杨萍两位老前辈一见到我,竟然连声致歉说:对不起!对不起!实在是对不起啊!他们知道我去采访,是希望听到他们英勇杀敌的故事,可是他们俩却都没有亲手杀死过一个日本鬼子!说干休所里原本有不少抗战时间久、亲自消灭了很多日本侵略者的老红军、老八路军和新四军英雄们,可惜我去得太晚了,他们要么已经去世,要么身体不行了,无法接受采访,现在只好由他们俩人来“滥竽充数”,谈谈他们短暂而平淡无奇的抗战经历。
我赶紧起身敬礼道:也许你们不曾亲手消灭过一个日本鬼子,但你们这种“宁死不当亡国奴,誓与侵略者决战到底”的雄心壮志和实际行动,已表明您们当之无愧为我们民族的英雄和脊梁!
张金贵老前辈连连摆手说:惭愧惭愧!但当时他们确实是抱着“誓与小鬼子血战到底”、“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绝不罢休”的信念参加到队伍中的。
新四军老前辈张金贵神情凝重地说,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他的家乡时,他刚刚10岁,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罄竹难书的种种罪恶行径。于是两年后,在抗日战争最艰苦之时,还不到13岁的他,就与十多名同学唱着“皖南事变”后在他家乡广为流传的那首民谣:“好铁要打钉,好人要当兵;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勇敢地加入到重新组建的新四军队伍中。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吟唱起这首陈毅将军的诗作配曲的《新四军军歌》,张金贵老人浑身洋溢着浓浓的自豪和幸福,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炮火连天、激情飞扬的年代,声音也洪亮了许多,说他们原来也特别想好好读书,可日本鬼子却让他们连放一张课桌的平静之地都没有了,作为热血青年的他们,怎么能不奋起抗击侵略者呢?
可是因为年龄小,又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张金贵老人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后,就“一直在做文化教员工作,没有机会到一线与侵略者进行面对面的厮杀和较量”,这种遗憾如同一个总也不能愈合的伤口,让张金贵老人“总觉得自己不配呆在干休所,与那么多英勇杀故的英雄们一样享受这么好的待遇和照顾”。
这种襟怀,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先哲的那段名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正是这种坚不可催、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气节,使中国人民靠着小米加步枪,最终战胜了飞机、坦克和大炮武装起来的敌人,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全人类的的解放和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和牺牲!
杨萍老人不愧是八路军三师八旅22团“火光剧社”的“红小鬼”,讲起他们当年深入前线慰问演出并帮着运送伤员等情景,密满皱纹的清瘦面颊上顿时盈满了纯真的笑容和自豪,说到兴奋处,情不自禁就手舞足蹈地哼唱起来,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浅唱低吟声,穿越到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与奋起抗击侵略者的先辈们一样,或合集在黄河之滨,或穿梭在密密的树木、高高的山岗和漫长的铁道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汹涌着杀敌的呼声”,“闯火车炸桥梁,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虽然杨萍老人短短的两年多抗战生涯中,也没有能亲手消灭过一个日本侵略者,可谁能说,当年不正是他们这些十二三岁就勇敢走上抗击侵略者一线的革命先辈们,誓死“用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坚决与敌决死战”,日本侵略者才最终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战也才会成为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中东方战场上最悲壮最鲜亮的一页的呢?
(三)
不知是因了“无巧不成书”那句老话,还是应了“无独有偶”这句吉语,八路军老战士、原空军航空兵驻郑州某部副部队长耿荣发老前辈,光荣成为一名勇敢机智的抗日战士时,竟然与山东临沭西山前村的魏善志老八路、徐州干休所新四军老战士张金贵和八路军“红小鬼”杨萍三位老前辈一样,也是在“仅仅只有13岁,人还没有锄头把或枪杆高”之时。
虽已是八旬高龄,但耿老前辈炯炯有神的目光,矫健有力的步履,让人一见就情不自禁地心生敬佩和感慨:不愧是侦察兵出身!不愧是百里挑一的蓝天骄子!
当我如实说出这种感觉后,耿荣发老人朗声笑着说:这都是当年打日本鬼子当侦察员时练下的眼力和腿功。当然也离不开母亲送给他的那双“幸运袜”和选飞到空军部队后蓝天白云赋予他的“灵气儿”。
耿老前辈思维敏捷地说,1944年1月新年前夕,刚刚13岁的他就跟随区地下党的一位同志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
母亲得知他要参加八路军后,郑重地拿出一双粗布织的袜子,要儿子穿上,跟着队伍好好干,替那些惨死在日本鬼子枪炮下的乡亲们报仇。
耿荣发却坚决不要。因为他知道:那双袜子是他们家里当时唯一值钱的东西!
母亲却执意要他带上,让他“穿着它,好好打鬼子,多多杀敌人。”
他拗不过母亲,只好把这双满含希望和嘱托的珍贵袜子带在身边,成为鼓励他英勇杀敌的动力之一。
参军后,因年少而又比较机智勇敢,耿荣发随即被选为冀中军区某区小队的侦察员。这让他自豪而又有点难过。因为他“特别喜欢那身八路军军装,虽然穿在身上又肥又大的,可却觉得特别神气,心情也格外好”,但侦察员的身份和职责却决定了他“几乎没有时间穿上心爱的军装,只能常常穿一些破衣烂衫,装扮成放牛或拾粪的孩子,在鬼子据点和炮楼周围秘密侦察”。
多数情况下,他都能非常顺利地完成任务。但有几次,他却差点儿被鬼子识破抓走。其中有一次,多亏当地老百姓拼死掩护,他才平安脱了险。那事让耿荣发第一次深深体会到了“军队打胜仗,百姓是靠山”的内涵,也更坚定了他英勇杀敌打击侵略者的决心。
转眼就到了1944年的夏季,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拔除盘踞在县城的鬼子据点,一天深夜,耿荣发所在的那个区小队奉命悄悄来到距县城只有十来里地的田庙村集合待命,他照例到村外放哨。天快亮时,耿荣发突然发现村北边有一队鬼子黑压压地向村里扑来。
“坏了。鬼子来啦!”耿荣发飞速跑回去报告。区小队领导立即叫醒熟睡中的战士,组织大家迅速做好战斗准备。
这是耿荣发参加八路军后第一次参加的如此激烈的战斗!他自然是“即兴奋,又多少有些紧张”,好在他身边的老司务长悄悄用力握了握他的手,然后压低嗓子轻轻啍起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钢刀插在敌胸膛”的《八路军军歌》。亲切熟悉的旋律,让耿荣发小小的心间顿时盈满了“慷慨悲歌奔战场,威名天下扬”的豪情和壮志,他镇定地绾了绾肥大的军衣袖子,取下腰间的两枚手榴弹,一枚递给老司务长,一枚放在自己的面前,然后麻利地将歪把子枪里的子弹压满并“噼”地一声推上了膛,睁大眼睛紧紧盯着气势汹汹的敌人。
近了,近了,更近了……
随着区小队长斩钉截铁地一声“打”,一发发满含着民族仇和恨的子弹雨点般地射向鬼子,一枚枚裹着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手榴弹,像冰雹一样狠狠地砸在敌群中。看着敌人抱头鼠窜的样子,耿荣发手中的歪把子枪也响得更欢了。
老司务长却提醒他说:注意节约子弹,敌人决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的。果然,敌人很快又组织起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但在八路军战士英勇抗击下,敌人始终没能攻进村里。恼羞成怒的鬼子随后调来山炮,对这个只有几百人的村庄进行疯狂炮击,并在炮火的掩护下恶狠狠地扑了过来。面对潮水般涌上阵地的鬼子,突击队的战士们纷纷端起刺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
耿荣发老人有些哽咽地说,每每回想起当时的那一幕,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战友们高喊着“钢刀插在敌胸膛”这句《八路军军歌》中的歌词,与敌人血拼到底的情景。
在他后来的革命战斗生涯中,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大家特别喜欢“钢刀插在敌胸膛”这句歌词,就是因为它形象地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宁死不屈,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和气节。正因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尽苦难而不倒,始终威武不屈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951年1月,已是陆军某部侦察排长的耿荣发,得知空军将要从陆军部队选拔一批战斗机飞行员,他立即报了名。
初试合格后,他便与其他选上飞行员的战友们一起从奋战了一年多的朝鲜前线返回祖国,接受进一步的选飞考核。最终,八路军老战士耿荣发以良好的军事素质和身体素质,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歼击机(也即坊间所说的“战斗机”)飞行员。从此,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新中国的军事飞行事业。
采访结束时,耿荣发老前辈再三语气坚定地说: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现在或是将来,“宁死不屈,共赴国难, 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和气节,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制胜法宝,淡忘不得,更不能弱化和丢弃,否则,忘战必危,绝非危言耸听!
(四)
时光荏苒,转眼就迎来了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
也许这几位当年走上抗日战场时只有十二三岁的老前辈中,有的已离开了我们,与他们当年“用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拼死保卫的热土融为了一体,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民族气节等,却早已化作了我们民族血脉中的钙和钙中的盐,成为我们永远继承和弘扬的民族之魂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之源!
致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奋战的前辈们!
愿您们——
如泰山顶上的松,万古长青!永远是我们仰望的高度和追随的航标!

【作者简介】
蓝茹,原名吴何岷,转业前在原济南空军政治部宣传处任职,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空军上校军衔。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首届公安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人民公安报》和《中国作家》《啄木鸟》《山东文学》《美文》《前卫文学》等报刊,有多篇散文、中短篇报告文学入选山东作家作品年选、全国公安文学年度精选作品集和《济南散文年选(1949-2019)》、《川鲁现代散文精选》、《首届吴伯箫散文奖作品集》等30余部选集,已出版军旅散文作品集《逝水如兰》、公安题材纪实文学作品集《泉城俏警花》等多部作品 ,其中纪实作品《画出美丽的人生》入选山东菏泽市郓城县、四川自贡市2024年八年级语文试卷。现就职于济南市公安局,三级警监警衔。

蓝茹(右)到干休所采访老八路(2005年)
链接
“今朝杯”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主题征文启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商河县解放80周年和济南今朝酒业创办8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讴歌新时代,特举办“今朝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
二、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济南市文联
济南市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商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商河县作家协会
商河县教育体育局
商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协办单位:山东麦德森传媒集团
济南飞鹤玻璃制品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山东新合成包装有限公司
独家冠名:济南今朝酒业有限公司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诗歌、散文两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诗歌要求50行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
四、稿件要求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参赛资格;
来稿须注明“今朝杯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散文限每人1篇,诗歌限2首。
五、征稿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4年10月3日起至2025年8月31日
散文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
王连勇13210500123(微信同手机号) shwynj431@163.com
诗歌投稿联系人、电话、微信:
廉德忠 15553168276(微信同手机号)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本次征文将为应征作品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设立专栏刊发推介,择优在其他报刊媒体推荐发表,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入选《商河文艺年鉴(2024)》。
七、奖项设置
分设成人组和学生组,其中,散文诗歌分别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5名,学生组另设优秀组织奖1名。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
八、颁奖
所有获奖者将在泉城济南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024年10月3日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