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遇王勃
文/王培青
昨晚的一场暴雨,让南昌城的早晨格外清新。即便没有阳光,但近处的天空还是很明亮。远望天际有些灰色的云块,既不是火烧云,也非朝霞,而是昨晚暴雨后的云蒸雾霭。
南昌城令人神往,其不仅是南昌起义—军旗升起的地方,而且是千古骈文《滕王阁序》诞生的场所。
《滕王阁序》乃初唐诗人王勃的一篇应时之作,却成了千古名篇。其在于涤尽了六朝骈文华而不实之风,写成了既有华美霓裳,又有血肉身躯的骈文之典。表达了诗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笃行志向。
青少年时期,在贡嘎山下的田湾河畔种地时,常听老中医吟诵滕王阁序,畅谈滕王阁序产生的奇异。内心充盈着对这位天才诗人的崇敬。常常梦想着登上滕王阁,目睹那当日的惊艳场面。
在大学读书时,从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一九六三年版的《古代散文选》里读到“滕王阁序”,那时,这些优美的古代散文已不为看重,其实也无人敢冒天下之险而重视。传道授业解惑者们私下也不敢推荐。仅凭自己浅薄的知识理解。许多文句很是费解,对于全文理解更是不能流畅通透。
后来,在西南边陲的大渡河边工作。那里不通行汽车,只有机耕道,除了两个轮子向前滚动的马拉车,就只有车头上冒着缕缕黑烟,砰砰砰地往前直拱的手扶式拖拉机,当地人把它戏称为砰砰车。对于驾驶员称谓更是有趣,倘若姓罗,便称之罗砰砰。周末的校园里寂静的能听见校外传来的鸡鸣狗叫。夜晚清晰的河水声更是不绝于耳。在寂寞的宁静中读了许多古代散文,其中《滕王阁序》成了激励我的座右铭。
《滕王阁序》因阁而生,滕王阁因“序”而名。这是古代一件传颂千百年的文学故事。据《唐摭言》卷五记载,公元675年,即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往交趾(越南北部)看望父亲。夜宿九江马当,梦一白胡子老翁前来告曰,明日南昌滕王阁有一埸盛会,各地文魁泰斗聚集在此,为滕王阁重建落成赋诗著文,尔何不去展示其才?王勃曰,南昌距此七百余里,孰能去之?白胡子老翁曰:助你一帆风力。便悄然离去。
明日天明,船停风住,王勃双眼一睁,南昌已到。飞檐翹角,画梁雕柱,色彩斑斓的滕王阁,面向赣水巍然矗立,气势宏伟。王勃抵达滕王阁,宴会厅已是宾朋满坐,无官吏近前招呼引领,更无他客与之寒暄。王勃只好寻得最末的位置坐下。
宴会起始,南昌都督严伯屿请众宾客为滕王阁赋诗著文。有宫人双手捧纸在前,其后跟随持狼毫端墨砚史官,言邀宾客赐诗赠文。宾朋无一应允,纷纷辞让。直至最末位置,王勃不辞,欣然接过纸笔。
都督严伯屿怒火填膺,密令巡吏,盯其所作,句句报来。原来严伯屿欲为炫耀其婿文章才华,早已令其背诵拟就诗文,欲为此日当众书写展示。恳请众宾献诗赋文,只不过是表面之举。众宾客无不知其意,惟有王勃不知而已,断了都督梦想。
王勃起身对着宣纸凝神片刻,挥笔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星府。”巡吏立即报上都督。他很蔑视的说道这是老生常淡,太落俗套。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当听到第二次报声时,都督沉默不语。巡吏第三次报来“落霞与孤霧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突然站起身说,这真是一位天才,此语将是千古名句啊!
于是待王勃赋诗作序完毕,请到宴所举杯频仍,歌舞敬侍。不久,王勃离开南昌,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年后,王勃返唐途中,乘船落水惊悸而亡。但他留给世人的《滕王阁序》,在长安大街小巷相互传诵,成为后世千古绝唱。滕王阁也因此成了江南名楼,天下名楼。
滕王阁最初为唐高祖儿子滕王李元婴作洪州都督时所建。至阎伯屿为洪州都督时,阁已破烂不堪,阎伯屿主持重修。滕王阁落成后,阎伯屿九月九日,在滕王阁大宴幕僚宾客,遍请江南文人墨客著文赋诗,适逢王勃路过南昌遇此盛会,当众挥毫赋诗,并写下了千年绝唱——《滕王阁序》。滕王阁也由此名满天下,但也难逃战火焚毁。不过在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重修,焚毁,又重修的定律后,滕王阁依然矗立在赣江江畔,迎来天下人的观瞻留念。
在早上的凉爽静谧中,滕王阁的广埸上,除了设点的摄影师和右边的几位安检员,便是我们一行。广埸格外宁静,没有喇叭的噪声和人声的喧哗。沿着层层阶梯我们走进了滕王阁第一楼,檐下横匾“瑰伟绝特。”居然都不认得完整。后来才搞清楚,那是源于韩愈的文章,集怀素字的草书。难怪识之者甚少。毛伟人书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雕刻在一楼室内两根红色柱子上。仅看单字飘逸遒劲,磅礴伟岸,纵横天下。但从整体而言似乎没有伟人的另篇书法《长征》更美。这也许是条幅与整章的迥异。
二楼的3D影视把我带进了滕王阁的历史,千百年来有他的辉煌,有他的悲摧。战乱的烽燹毁了他一次又一次,但重修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视频告诉我,现在的滕王阁乃1985年的重修,超越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建规格。
从迈进滕王阁的那一步,我就在期翼王勃的出现。北宋东坡先生刻在铜板上的《滕王阁序》银钩笔画清晰可阅。江西历史上的人杰尽数登埸,然而竟不见九月九日那埸盛宴,留下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的王勃。就在快要失望的时候,我走到三楼的西面,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幕僚的埸景蓦然出现。王勃在哪里?我的眼光从左到右一次又一次的扫描宴厅上的所有人物,终在右末位置寻见了他—一个饱读诗书,即便不得志,也是淡然冷静,不卑不亢的一介书生。
此刻,我仿佛看见了他五味杂陈。回首往事,宫庭虽好,却是暗流涌动。逐出长安,观山望水,总是有些惆怅。欲重科考,又恐受辱。只好在友人处谋个参军。友人迁职远走,顿遭他人算计。官奴尸横其宅,有口难辩。落得牢狱锁双足,问斩在当下。幸逢天下大赦,死里逃生。踏上省父之路后,私下想明白了仕途与人的关系。发出了“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喟叹。人生,不可确定因素甚多。
自获免死,一路走来,王勃算是把人生想得通透了。“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原来事物的成败兴衰是有定数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人的命运各有不同,只是君子能掌握时机,通达事理的人才能知道自己的命运。这种超凡的释怀,已无人堪比。其实是王勃怀着反思的情怀,对自己的慰藉,忘记那些不平遭遇。把那过去的往事视为人生不可少的历练进行总结,寻求一种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据史书记载,后来唐高宗李治读到《滕王阁序》,还有一丝开明之意,曾问王勃在何处。宫人告之已溺水身亡一年多了。高宗顿时连语三声,可惜,可惜,可惜。究竟可惜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坐在末位的王勃,尽管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职业,无名气,无地位。但仍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改自己读书赋文写诗之爱。表示“宁移白首之心,也不坠青云之志。”即便白首之身,也不堕落其志。这就是王勃的价值取向。“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上的太阳虽然划过了长空,但还有西边的夕阳。只要有心做事,就不会觉得时间已晚。这是珍惜时间的自律,也是对他人的嘱托。
时光的流失,岁月的无情没有让他叹息滞留徘徊,而是愈加从容淡然,告之天下,己欲珍惜光阴,奋发读书,其欲无撼。但惜,一年后竟意外身亡。一代人杰就此香消玉殒。
走出三楼塑像馆,凭栏俯瞰,赣江缓缓向前方流去。虽是暮春之际,没有孤骛,只有绿树成阴的沙洲岛屿。即便如此,在我的心中还是翻滚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声情茂景。倘若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凭栏眺望,不知又有多少人在此吟诗诵序,祭奠先贤!王勃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滕王阁序》却是传载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