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赋
文/张二英
寰宇之内,太行为脊。西接晋地,东瞰冀野,北连燕塞,南贯黄河,横亘八百里,雄峙数千年。其势如龙腾九霄,其形若剑劈苍穹,集雄、险、奇、幽于一身,融古、今、文、史于一体,诚天地之伟构,华夏之脊梁也。
雄险之姿,天地铸魂。太行之雄,在其骨相。群峰接踵,如万马奔腾,自云端倾泻而下;巨峦摩天,似勇士列阵,向苍穹挺起脊梁。王屋山拔地通天,擎日月而不折;小五台刺破云层,揽星辰以未怠。苍岩山“桥楼殿”飞架绝壁,似虹霓跨涧,下临万丈深渊,上接九霄清气,人称“奇险天下第一”;郭亮洞嵌于红岩绝壁,凭人力凿穿太行,“十三壮士”以血肉之躯劈开天险,隧洞蜿蜒如巨龙吐芯,成就“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传奇。
太行之险,在其肌理。千仞绝壁如刀削斧劈,红岩赤壁映日成霞;深谷幽涧似地裂天开,飞瀑流泉漱石鸣玉。王莽岭“千峰竞秀,万壑争流”,云海翻涌时,峰尖如孤岛浮沉;锡崖沟“壁挂公路”悬于百米峭壁,七拐八折如银链缠山,车行其上,俯瞰则深渊无底,仰观则绝壁摩天。更有苍鹰盘旋于危崖,松鼠跳跃于险峰,草木扎根于石缝,万物于绝境中彰显生机,方显太行刚健不屈之魂。
沧桑之韵,岁月留痕。太行之沧桑,刻于岩层。亿万年地质变迁,成就其“天然地质博物馆”之誉。太古界片麻岩诉说鸿蒙初开,元古界石英岩见证海洋退去,古生界石灰岩凝结珊瑚遗迹,中生界砂岩烙印恐龙足印。岩层褶皱如大地之皱纹,断裂带似山河之伤疤,每一道纹理都是地球演化的密码,每一块奇石都是岁月雕琢的勋章。 太行之沧桑,见于史迹。神农尝百草于沁源,留下“药庙山”传说;商王武丁狩猎于邢台,甲骨刻辞记其行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于太行陉练兵拓土;曹操北征乌桓,过“羊肠坂”而作“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之叹。古关隘星罗棋布:娘子关扼晋冀咽喉,“万里长城第九关”见证烽火狼烟;平型关踞雁门之险,“首战平型关”打破日军不可战胜之神话。残垣断壁间,犹闻金戈铁马;古道辙痕里,尚见商旅驼铃。
豪迈之气,精神永驻。太行之豪迈,兴于烽火。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华北抗日根据地之核心。狼牙山五壮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纵身跃下悬崖,用生命诠释民族气节;左权将军血洒十字岭,将忠魂融入太行山脉;八路军总部转战太行,“小米加步枪”抗击日寇,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遍地开花,军民同心筑成“铜墙铁壁”。“太行浩气传千古”,革命烽火淬炼出“不怕牺牲、不畏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太行精神,如山脉般厚重,似星辰般璀璨。
太行之豪迈,承于人民。老区百姓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之姿,支援前线:红嫂用乳汁救伤员,老汉赶着毛驴送粮草,妇女连夜做军鞋,孩童站岗放哨传消息。和平年代,他们续写传奇: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引漳入林,让“人造天河”滋养干涸土地;郭亮村民“愚公移山”,三代人凿山不止,终让天堑变通途。勤劳质朴的太行儿女,以双手改写命运,用脊梁撑起家园,将豪迈气概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文脉之厚,薪火不息。太行之文脉,源于山水。李白登太行而吟“行路难”,杜甫望岳而叹“齐鲁青未了”,王维绘“空山新雨后”,苏轼书“太行西来万马屯”。文人墨客或寄情于峰峦,或抒怀于云海,留下千首诗篇、万幅画卷,让太行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图腾。
太行之文脉,归于精神。从愚公移山的坚韧,到抗日烽火的刚毅;从红旗渠的拼搏,到新时代的奋进,太行精神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今日太行,高铁穿山而过,光伏板铺满山坡,古村落焕发新颜,老区人民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昔日天险已成通途,过往沧桑化为荣光。
噫吁嚱!太行者,非独一山也,乃华夏之精神丰碑也。其雄险,是自然之伟力;其沧桑,是历史之沉淀;其豪迈,是民族之魂魄。登太行而小天下,观太行而知中华:山川永固,精神不朽,太行之风骨,将与日月同辉,共江河万古。
2025.8.18 作者简介:张二英,笔名,秀赟,英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邢台市诗词协会会员,信都区作家协会会员,信都区作家协会诗词艺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桃李文化传媒签约作家、主审。《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副秘书长,超越文学社社长。作品入选《中华诗词集》《新时代诗文百家作品精选》《当代知名诗人代表作年鉴》《百泉诗词》等。著有短篇小说《孙寡妇开饭店》《理解催开幸福花》,长篇《多彩人生》。望岳雅集公益诗词学校八期院长、编辑。代表作《满庭芳•敬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