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宝明
“谷风吹野养花天,九畹幽丛散暖烟。仙蕊露乾香远馥,向阳几叶影翩翩”。这是清代诗人缪公恩赞《晴兰》的一首诗,描绘了晴日里兰花生长的环境和姿态。
今年初春,我悄然走进晴兰苑,又一次撞击我的心扉,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情感深处的大门,心中拥出一股乡情浓意,仿佛被一双温柔的手牵引着,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魂牵梦绕的晴兰苑。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潭一溪、一竹一兰、一路一石、一水一山等都似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曲深情厚意的交响曲,又像一幅幅细腻动人的画卷,徐徐展开这里的风土人情与岁月故事。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美好风景,纵向地记忆着这里的历史脉络与历程,横向地展示着这里宽广而斑斓的履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独特的魅力与特色,人文与自然的特征。然而,在我记忆中,当时如火如荼的整合改造遍地开花,很多人文景观我曾经参与,似曾相识,已经成为这里当之无愧的“宝藏主角”,自然感到高兴与自豪。犹如清·郑燮的“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借以表达对晴兰苑的关切之情,难以自拔。这股情缘,不只是对它一技一叶的怀念,更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对生命根脉的执着探寻,真是难以割舍的牵挂。
晴兰苑,坐落在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境内,是阳羡山岕区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层峦叠嶂,烟岚袅袅,山水相连,苍翠欲滴,在陶都大地散发着夺目的光芒,仿若一座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
据说这里有着很多的历史传言。公元25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被王莽追杀,被打得单骑而逃,惶逃到宜兴境内,一气跑到宜兴湖㳇宜南山区的山岕一带。刘秀心慌上气不接下气,停留在一片野生地方,当一缕和煦阳光折射在兰花上似乎是苍天赐给刘秀的幸运,成为他最难忘的避难港湾。后来,这里的地名就被称为“晴兰岕”。很多年龄大一点的当地老人还说,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从1129年率军驻守宜兴,山岕也成为岳家军屯扎之地。据宜兴《文史资料》记载宜兴至少有30处岳飞与金人作战,留下与岳家军相关的地名。因为,这里是浙江至广德要道,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据说,山脚下有一竖石,为岳飞系马之处。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偏爱荆溪(宜兴),一生曾多次探访考察宜兴。据史料记载,曾有两次偕母亲到宜兴的张公、善卷两个地下溶洞中寻幽访胜。关于这一记载除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版《徐霞客游记》的徐霞客旅行路线图上明确记载外,还可以从徐霞客挚友陈函辉所写《徐霞客墓志铭》中找到佐证。其中一次,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徐霞客39岁,母亲80岁,他奉母游常州荆溪、句曲(茅山),还专门到晴兰岕里欣赏兰花。并挖了几蓬野生兰花带回江阴。徐母嘱咐徐霞客要长期呵护好,不能伤害兰花,与自然相融。徐霞客以“幽香”“清供”等词形容兰花,将兰花与阳羡茶香并称“茶冽而兰幽”。
又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寻父时至此,将从荆棘丛生的石缝之中一株兰花连根挖起,赴磬山崇恩禅寺献父,孝敬父亲。这无不对孝道推崇有加,还撰写《兰》:“芽茁紫箭新,叶抽青剑短。著雨生意佳,逗风真馥远。绿窗影迟迟,篸瓶作清伴。逸兴吟五言,遐心企九畹”的绝妙诗文。他通过兰花的意象,寄托父亲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志趣,也是对父亲深厚情感的的真实写照。这在社会上也引起热烈反响,一时成为一段佳话,值得后人及世人深深地尊重和敬仰。传说毕竟是传说,难以考证,但是,晴兰岕是真实存在的,生态本底优良,自然资源禀赋确实得天独厚。山土肥沃且硒土丰富,气候温暖湿润,还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农耕生长条件,四季常青,孕育着独特的茶树、毛竹、灌木、阔叶树林与兰花、菊花等野生植物。处处是修林茂竹,遍地都有清泉涌动,潺潺流水,尤其是野生茶树、兰花吸纳天地精华,为晴兰岕增添了一抹生机盎然的绿色。
20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得以深入实施,农村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以及挑战。大批创业世家纷纷看中晴兰岕这片风水宝地,倾慕和向往这里的地域历史文化底蕴和独一无二的生态禀赋资源,意图在这一方土地上进行特别的创造,形成了奇特的地域风格,完成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与责任担当。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创业世家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造诣和文学艺术素养,雅致的历史文化给彼时的晴兰岕注入了诗情内涵,有力推动“吴越之风”向“阳羡文化”的转变,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其中江苏晴兰农业有限公司跟随乡村振兴战略的铿锵脚步,穿越时空的迷雾,带着对未知的渴望与好奇、有趣与传承、创新与融合,追寻着先辈最初的足迹,踏上祖先最坚实的脚步,传承着祖宗的先觉、先行、先倡的超前意识,知行合一,行动起来,走在前面,大刀阔斧地用智慧与创造新的文明,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开辟新的家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片热土上成为开发创造的主角。特别在农业、农耕、农村和农民文化发展之路上进一步高位发力,加大对这片山林、耕地、环境、水域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耕梳、整合当地历史文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展示、融合与创新,让有形的山岕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默默地奉献,默默地生长,于无声处孕育了一座别样的生态农业“晴兰苑”。
毫无疑问,主人公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挖掘林下的经济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产品,促进增收兴林,一锄一犁共创农耕奇观,高度推动栽培蕴涵远古悠长记忆的“晴兰”地标农业产品,以大自然最特殊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走出一条绿富双赢、独具特色的农业振兴之路。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引发无限的遐想。宛如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流,带着人们领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人生智慧。遥想当年,笔者与晴兰苑曾共同串起创业奋斗的历程,产生着丰富的人生感情与情感的体验,不仅抒发了对晴兰苑的深深眷恋,更包含了对人生的深刻体验。
晴兰苑,是笔者心中文学创作中核心的主题,在多个维度上推动了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承。可以以细腻的笔触,将它的自然景象、岁月变迁娓娓道来,将沧桑变迁融入到每一个文字之中。
晴兰苑的竹林,宛如大地精心织就的绿色穹顶,层层叠叠,隔绝了骄阳的酷烈,将山岕里的温度悄然压低。步入竹海深处,万千修竹笔直参天,浓密竹叶滤下细碎光斑,沿着步道悠然漫步,在徐徐清风中感受竹影婆娑的诗意;晴兰苑的月亮,不再只是夜空中冰冷的天体,而是承载着无尽思念的情感寄托。每当夜幕降临,那一轮明月仿佛都在诉说着它的经典故事,照亮了当年的梦想;晴兰苑的云,悠然飘荡在天际中,时而如羊群般温顺,时而似骏马般奔腾,时而似巨龙般盘旋,见证着晴兰苑的四季更迭,承载着无尽的遐想;晴兰苑的游道,蜿蜒曲折,串联起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吉光片羽,每一步都留下了发展壮大的足迹,凝聚着主人的心血与汗水,牵引着晴兰苑每位员工的心,以及挥洒的汗珠;晴兰潭的水,多条自然溪流源源不断地汇聚这里,似一面澄澈的宝镜,静静地卧于山间,映着四周葱茏的山色,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晴兰苑的桃树、梨树、桂花树、大栗树、柿子树等植物,它们的形态优美,枝繁叶茂,花香四溢,花朵绚丽,香气扑鼻,果实鲜美可口,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晴兰苑的山水景色,在笔者的眼下都变得鲜活而生动,都是这片热土的筋骨与血脉,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流淌着踏进晴兰苑里的欢乐与纯真,成为我难以割散的牵挂。
笔者深处记忆晴兰苑的四季芳香溢满,灵秀婉约。亲切感受到这里日夜奔流的潺潺水声,触摸到阳羡乡情的悠然变幻,更是让人陶醉其中。春天,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如诗如画,绚丽灿烂,如云霞般氤氲着山岕,让人心旷神怡;夏天,绿荫蔽日,水天一色,呈现出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茂密的竹林盖住了一片阳光,像一把把绿意葱葱的遮天阳伞,是大自然精心为我们提供了一片凉爽的避暑之地;秋天,栗子、柿子又以灿烂的笑容喜迎八方客人。还有桂香四溢,弥漫着丰收的气息,藏匿在山岕里的兰花与无数野生花卉更是赋予了晴兰苑一种高洁、淡雅、谦逊、坚韧的品质;冬天,银装素裹,静谧祥和。到了竹林边,漫山遍野的翠竹被厚厚的白雪压弯了腰,却依旧坚韧挺拔,似乎在诉说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天晴时,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这片银装素裹的竹海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这不仅仅是景物的呈现,更是笔者对晴兰苑深深眷恋的情感抒发。春夏秋冬,四季回轮,都饱含着笔者对晴兰苑的热爱与思念,始终镌刻在记忆中回味无穷。
浓浓的牵挂温暖人心,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给予笔者无尽的力量与依靠,真抵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如影随形,日益加深。如同晴兰苑主人的父亲一样,那坚实的背影,一直稳稳地矗立在我的中心,成为这里的顶梁柱。他起早摸黑,始终以润物无声的行动支撑着一切。他懂得农业生产,熟知农耕技术,农耕意识也是根深蒂固,凭借丰富卓越的能力为晴兰苑奔波劳累。每当我看到他总是满头大汗淋漓,疲惫不堪的样子,我都会心疼地向他问好,礼貌地与他打招呼,内心不由生出对他的钦佩与尊崇,肃然起敬,他却总是笑着说;“没事,我的身体还硬朗着呢!”这句话让我既感到温暖,又无比感动。他比我年长4岁,从我的心里就藏着一份感激,一份感恩,他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工作记忆中的身影即便会被岁月已逝,却牵挂与思念依旧清晰。
当时,正值晴兰苑雷厉风行的整合资源,彻底改变昔日各自为战,分散孤立的局面,成功开掘水库、铺设道路、增设食宿设施,和构建起涵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培育和农业创新平台体系,为宜兴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在那段美好的时光,我与晴兰苑的主人与同事们一起挥洒执着的汗水,浇灌梦想的花朵,留下心底最深处无法磨灭的痕迹,平凡而温暖的吉光片羽更流淌在血脉中,饱含着一片深情厚意,那段难以割散的牵挂,更不忘了主人站在高位,讴歌新时代创立的“晴兰”牌农业产品,为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磅礴力量。
“岕下晴兰阳羡玉,从来大美藏山家。”当笔者再次踏入晴兰苑,世界就变得更加广阔,一切都被春色渲染的多姿多彩,满眼都是桃红柳绿,芳草萋萋的美景,顿时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因为它宁静与厚重、热情与活力、静谧与幽雅,拥有晴兰潭的清幽秀丽、晴兰石的雄伟壮观、晴兰岕的神秘沧桑等多地风光景色。不仅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表达了晴兰苑主人对祖国青山绿水的热爱,更是她人生阅历和智慧的丰富呈现。每一处风景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韵味与诗意,每一次聆听主人的介绍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身临其境,真是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加深了对晴兰苑的牵挂与热爱之情。
自古以来,就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说法,晴兰苑以山岕为根,以真情为轴,以文化为魂,以智慧为基,以道德为纲,山岕里的壮美山河都珍藏在晴兰苑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承载着创业者艰辛的足迹历程,凝聚着她的智慧与力量,也是对她过去的回忆与总结,宛如兰花一样蕴含着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的深远意境,更是一份献给人们的精神盛宴。令笔者在欣赏中重新审视晴兰岕的由来,晴兰苑的创立,“晴兰”农产品的收获满满的感动,玉成了我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与最珍贵的宝藏。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