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徐州古建:一场穿越时光的高温之行
作者:吕守军
2025年8月17日上午,徐州城被高温笼罩,整座城市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但即便烈日炎炎,也未能阻挡我们探寻徐州古建的热情。在艺术百家总监张文一的带领下,一场意义非凡的徐州古建探秘之旅拉开了帷幕。
早上8点,我们准时来到青年路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上世纪初,由法国传教士艾赉沃出资、德籍传教士建筑师吴若瑟设计并主持修建 ,是徐州教区主教座堂,也是徐州最宏伟的天主教堂,具有浓郁的罗马式风格,同时细部处理又带有德式建筑的痕迹。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青砖、青石结构,从地面至十字架顶高21米,总面积1500多平方米,堂内全部拱顶。堂正面有21米多高的大三角,角尖端装有花岗岩石的梅花十字架,左右各有19米高的钟楼,巍峨壮观。
在张文一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这座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徐州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在国际交往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吸引着无数中外友好人士前来参观。1989年11月13日它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19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离开天主教堂后,我们来到了第二站——修女院。它位于青年路天主教耶稣圣心堂的对面,1936年由加拿大人沙修士主持建造。主体楼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上有阁楼、下有地下室,立面门窗采用拱券设计,统一美观。入口处加以过廊,结构简单;屋顶檐口部分线角丰富,装饰精美,建筑面积352.67平方米。修女院建成后,一直有修女在此居住,直至文革期间迁出,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011年才重新整修。站在修女院前,仿佛能看到曾经修女们在这里的生活场景,感受着岁月沉淀下来的宁静与神秘。
随后,我们抵达了快哉亭。快哉亭公园位于云龙区解放路9号,是徐州年代最为久远的园林公园之一。快哉亭取名于苏轼的《快哉此风赋》,苏轼调任徐州知州时,有人请他命名亭名,他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从此阳春亭便易名为快哉亭。
这里曾历经兴废多次扩建维修,坐南朝北,是公园内东南角高出地面五米的一座独立院落。沿着二十多级台阶攀登进入枣红色大门,亭楼主体建筑坐落正中,古式长廊环绕相连,层次分明。园内的配房、花坛、太湖石和各色花木交错别致,院门外台阶下的石板路、小桥直通对面仿古建筑逍遥堂,小桥东西大面积的荷花池中,凉亭、水榭、曲桥相通。春夏之际,荷花妖娆,清香四溢。张文一会长逐一介绍了快哉亭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让我们深刻领略到了这座古亭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接着,我们走进了古城墙。徐州的古城墙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虽1928年被当时的驻军扒砖卖钱拆除,但如今快哉亭下的城墙已修复。站在古城墙上,极目远眺,仿佛能看到往昔徐州古城的繁华与沧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变迁。而徐州美专遗址则藏在老深处,虽历经风雨,但仍能让人想象到当年艺术学子们在这里求学、创作的场景。
上午10点多钟。我们来到青年路羊肉馆,一边品尝着徐州特色美食,一边交流着上午的参观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上午的疲惫一扫而空。
由于午后的高温愈发难耐,加上我下午有事,便没能继续跟随大部队。据了解,他们下午的行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先是前往地下城博物馆,那里珍藏着许多与徐州历史相关的文物和资料,是了解徐州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之后又前往吴亚鲁故居进行采访,吴亚鲁是革命先驱,他的故居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每一件展品、每一处陈设都仿佛在诉说着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故事。
这次徐州古建探秘之行,虽然因高温和个人事务有些许遗憾,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依然收获满满。青年路天主教堂的宏伟、修女院的宁静、快哉亭的古韵、古城墙的沧桑以及徐州美专遗址的艺术气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是建筑,更是徐州历史文化的瑰宝,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期待未来还有机会,能在更适宜的天气里,再次深入探寻徐州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遗迹。
吕守军,男,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人,文化学者,《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任职于双沟镇人民政府报道员、文化站站长等工作。曾撰写新闻稿件和摄影作品刊登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徐州日报》等报刊杂志800余篇(副),曾多次获奖。2015年、2016年、2021年先后出版摄影作品集《美丽双沟》、《美味双沟》《名镇双沟》《我和党旗合个影》等系列书籍。现任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睢宁县作协会员、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双沟分会主席、双溪书院院长,文化驿站站长,中共睢宁县第十三次党代表,双沟镇第十八届、十九届人大代表。现专业从事《双沟镇志》的编纂和文史整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