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一生,所崇拜者,所厌恶者,皆非偶然。少年时,我亦曾崇拜某公,以为其行止谈吐,皆合我心;至于厌恶之人,每每思之,辄觉胸中块垒难消。后来年齿渐长,方知崇拜与厌恶,不过是我心之投射罢了。
我所崇拜者,大抵是胸襟开阔、学问渊博之人。他们或于书斋中穷经皓首,或在尘世间奔走呼号,皆有一种不为俗流所动的定力。每逢遇见这般人物,我竟会不自觉地模仿其言行,仿佛如此便可沾染几分气象。其实细想来,我所崇拜的,未必是那人本身,而是那人身上我所欠缺而又向往的品质。这崇拜里头,藏着我未说出口的志趣与品位。
至于厌恶之人,起初只觉得是他们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后来渐渐觉察,令我厌恶的,往往不是其人如何可厌,而是他们身上某种特质,触碰了我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譬如见人阿谀逢迎而得意,我便生厌恶,实则是厌恶自己也曾险些沦为那般模样;见人欺凌弱小而自雄,我怒火中烧,实则是恐惧有朝一日自己亦会成为弱者。厌恶如一面凹凸镜,照见的竟是自己最不欲人知的底线与原则。
人世相逢,高下殊途。在高认知的境地里,人人大约皆是明白人,说三分话他便懂得七分,这时候唯有真诚最为可贵。若还要弄狡狯伎俩,反倒显得蠢了。而在低认知的环境中,人往往只认得强弱,不辨真伪,这时候若还一味示弱讲理,无异于与虎谋皮。展示强大不是要欺凌弱小,而是免于被无谓的纠缠所消耗。世情如此,不得不察。
人我之间,原是一面镜子。我们在各色人等的身上,辨认自己,定义自己,完成自己。少年时以为是在评价他人,到头来才发现,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通过他人认识自己。那些令我们心折的品质,或许正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回响;那些令我们蹙眉的缺点,何尝不是我们暗自警惕的深渊?
以人为镜,不是要人活在对他人的评判中,而是要透过万千镜像,看清自己的模样。镜中人来来去去,而持镜者终究是自己。明白这一点,便能在茫茫人海中既不迷失于崇拜,也不沉溺于厌恶,而是保持一种清醒的慈悲。
如此,得失之间,自有明镜高悬。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