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求索”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也是贯穿中国书画发展历程的精神内核。书画名家们一生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他们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或突破常规,另辟蹊径;或融汇中西,博采众长。他们在笔墨间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用作品诠释着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理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艺术魅力的世界,感受书画名家们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之路。在这里,您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书画作品,更能领略到艺术家们的风采和他们背后的故事。愿这次展览能给您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也愿您在艺术的道路上,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追求与梦想。
文/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齐辛民题《求索》
齐辛民(齐新民) 1935年生于山东淄博,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专(现山东艺术学院),书画家、教育家。淄博书画院专业画家,现定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主讲导师,山东省中国画学会艺术顾问,齐白石纪念馆艺术顾问,淄博书画院名誉院长,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品《看新磨》《洪水到来之前》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朝晖》获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花鸟画展最高奖,《醉秋图》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并入编《中国美术全集》。 艺术成就:入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宣部重点工程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等;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齐辛民》、《荣宝斋画谱·动物篇》卷、《荣宝斋画谱·花卉篇 》卷,《画中的三笔》、《大匠之门》(五卷)等画集二十余本。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山东省美术馆、齐白石纪念馆等收藏。
从齐辛民到“齐家样”
欣闻淄博美术馆于2024年11月28日举行“回家·齐辛民大写意花鸟画展”,心中再次生出写一写齐辛民先生的念头,这是一个在心里久藏的念头。
若舍当代画坛之大范畴不论,仅仅从地域或地理学的层面观之,齐辛民先生无疑为当代淄博美术界之旗帜,谓之为当下淄博之艺术符号亦不为过。观其履历,齐辛民先生曾长期工作于淄博书画院(淄博美术馆)。也正因此,这次展览也是齐辛民先生回故乡、回老单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家”。
淄博美术馆这几年策划了许多有意思也有意义的展览,出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艺术书籍,打造推出的许多系列品牌展事和艺术文丛类出版物,切实推动了淄博美术事业的学术研究、美术创作,功不可没,功莫大焉。
有意思,有意义,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对淄博美术馆许多展览的评价。如同这次齐辛民先生的“回家”展,就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展览。在展览前,有机缘得以先睹为快,看到了大部分展品,心有所感,遂作札记数则,以示对齐辛民先生和淄博美术馆之敬意。
鲐背之年的齐辛民先生,依然有一种蓬勃而豪壮的创作力,全无暮气,这让我联想起中国美术史上的诸多大家,如齐白石,如张大千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美术批评家关注的现象。持久、衡稳的创作周期和创作水准,甚至于晚年多行变法之事,且有质的精进跃升,其中必有一种创作力与生命力相互成就的内在因果。
数年前,我曾受托为齐辛民先生编辑过一本作品集,也因此得以细致且大量地赏读其画作。给我印象或者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作品所弥散出的浪漫主义气质。我甚至能想象出齐辛民先生作画时的状态,那应该是一种自然的、随意的状态,也只有在如此状态下创作出的画作才能有如此浪漫主义的视觉传达。当然,这种自然、随意也是齐辛民先生艺术上的自如与自得,也是一种自在与自由的表现。
由简到繁易,由繁入简难。回溯四十年甚至更早,齐辛民先生的创作应该归于那个时期正兴盛且居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范畴,抑或尚在某种写实的观念里探索跋涉。然观其近二十年的创作,他已彻底冲破了“现实主义”的藩篱,不再受早期所接受的“观念”之束缚了。我视之为一种类乎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也许用作家阎连科所说的“神实主义”更为贴切。实则,中国的大写意,本来就是一种“神实主义”。齐辛民先生的近作,更趋简约,亦更抽象,齐辛民先生的作品一直在用“减法”。简约,却不是单薄与苍白,是更纯粹,是舍去了一切可舍弃之冗余。抽象,却不是艰涩与怪诞,是把具象升华,是对物象的哲学化、文学化处理,是一种对更高妙的审美品位的追求,也是齐辛民先生对自己笔墨的本能自信。去岁深冬,曾观其一幅丈二巨制,绘数匹迎风疾驰的骏马。展画之际,我的脑子里闪过一句话:老夫聊发少年狂。满纸的壮阔奔涌而来,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振奋。
一切艺术的终极目的一定是为了表达。被世人誉为“齐家样”的齐辛民先生,以其独特的、真诚的、自由的、纯粹的笔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咏叹、对生命的礼赞、对万物的歌吟。齐辛民先生的艺术表达是质朴的,如同一位农夫在田野里劳作,身染泥土之气。齐辛民先生的画是出自肺腑的,笔笔驱遣自如、游刃有余。这是几十年之淬炼,愈老弥健。齐辛民先生以其高超的表达和表现能力,达于“万物皆可如画”之境,其笔下的梅花鹿、山羊、小猫、小狗、天鹅、骏马……都具备了某种“文学典型”的风韵,这也是对当代中国画的“经典形象”贡献。仅就创作题材的广博而言,齐辛民先生不是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只会舞弄三板斧的画家,如果有心人去统计一下,他所创作涉猎的“创作对象”之多当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
齐辛民先生对于色彩的探索与实践几近极致,也正是这一点,他的作品总是让人过目难忘。我理解为这是一种带有“形而上”意味的色彩运用。我们已不能照某些略显陈腐的观念与教科书上的“色彩学”去研究他的色彩运用,这些已不足以诠释其用色之道,而应该再次回到“表达”这一层面来思考。换言之,齐辛民先生在用他独特的“色彩观”来表达他的世界观,用他满纸的斑斓来为他眼中的、心中的世界画像。也许,这是一种对世界、对生命最浓郁的情感渲染,在这色彩里流动着的是齐辛民先生的无字之诗。关于写意与大写意,前人多有精论,我就不在这里做这高论的“搬运工”了。我之浅见,设若一个画家之大写意若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即便其技法到了很高的境地,也无非一高明的画匠而已。窃以为,大写意之更高境界应该是将大写意视之为一种精神。研究齐辛民先生的创作历程和风格演变我们会发现,他已超越“形与神”“似与不似”之争,他在以更强烈的“主体意识”,重塑万物,表达更为深远之意蕴。也许,在临纸落笔的那一刹那,他就是造物者。或者,任何一位有更大志向的艺术家都应有一颗“再造之心”。齐辛民先生的大写意是解构,也是重建,是再造。自我而又忘我,忘我又不失自我,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化境”。在齐辛民先生最近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创作中,我们已看不到刻意雕琢,也看不到虚妄矫饰,更看不到繁复和精巧之痕,我们看到的是温和而老辣、疏阔而深沉、朴拙而雄健、奔放而磅礴,多义并存,抽象升华。沏茶一盏,点烟一支,凝视其画,或可听花开之声,闻老骥嘶风,听天鹅低语,闻呦呦鹿鸣……在齐辛民先生笔下,花在绽放,草木在生长,鸟儿在飞翔,风在吹,生命之律动跃然纸上。
任何一个有野心的画家,尤其是中国画画家,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脱匠气而去雷同。匠气缠身,则陷于俗流;雷同之作,犹如千人一面,永无“出头”之日。任何一个优秀的画家,也一定不能成为“观念”的牺牲品。诚如齐辛民先生在其《缘自说》一文之夫子自道:“……艺术家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才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不能自立门户,自成一家,岂能称为家?”幸甚,齐辛民先生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道路,并形成了中国当代画坛的“齐家样”。这不仅仅是画家个人之幸,亦应是当代中国大写意之收获。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齐辛民先生的创作成就,对他的创作研究与批评,评论家是滞后的,甚或是缺席的,并没有给齐辛民先生以应有的理论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就画言画,在齐辛民先生那一个年龄段的老画家中,他在大写意创新方面的探索最力,或者说是最力者之一。一切传统,既是滋养,也是局限。若能从传统里生发新枝,则是滋养;若在传统里故步不前,则是局限。研究齐辛民先生的创作,我们甚至不应仅仅从画家的个体创作去评判,这样的评判明显是狭隘的,而应将其与中国当代大写意之发展现状结合在一起考量,只有如此,才能洞见齐辛民先生在大写意领域所做探索的更大意义。如果我们将齐辛民先生的作品与当代其他的大写意画家之作品互相参看,或许更能发现齐辛民先生的影响与价值。他提出的“先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也似乎是一条必由之路。齐辛民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是别开一面的。有意乎?无意乎?有法乎?无法乎?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齐辛民先生是抓住了大写意之“大”的画家,大在内涵的丰沛,大在意象的广远,大在精神的沉厚,大在生命力的豪壮。或者说,他在有意与无意之间驰骋,他在有法与无法之间腾挪,这是一种大从容,也是一种对大意境的发力与追求。齐辛民先生状写绿肥红瘦,却不镂红雕碧,全无媚世之甜腻,是赤子之烂漫,若荷锄农夫赤足行于田野间。所谓艺术感染力,所谓共鸣,盖源于此。
所谓“齐家样”,我的理解就是齐辛民先生独特的美术语言体系之形成,其色彩、构成、笔墨、意境,构建了齐辛民先生极具辨识度的美学风格。齐辛民或齐家样,是积淀,也是求索,是勤奋,也是顿悟,是实践与思考,是继承与扬弃。阅读齐辛民先生有关美术创作的笔记类文章,从中我们会看到他的心气,他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和元气就是来自这“心气”。从他的这些艺术思索中,我们会发现他对艺术极透彻的感悟和认知,这是一种朴素的认知,也是一种对艺术本体或本质的把握。在艺术创新的路上,齐辛民先生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和胆识,颇有一种“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决绝。当代中国大写意画的出新和发展,需要更多的齐辛民先生,需要更多的我行我素和一意孤行。
《孟子·尽心下》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用来诠释中国大写意之大: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在这秋尽冬至可爱而又美好的时节,九十岁高龄的齐辛民先生,怀着满满的乡情,带着百余件精品力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回到了他工作了几十年的单位——淄博美术馆(淄博书画院),举办这次以“回家”主题的大写意花鸟画展,把一种赤子的温暖情怀真切传递,让我们心怀感动与敬畏。“回家”二字蕴含着无尽的情谊,这也是此展的灵魂与意义所在。按照齐辛民先生的说法,此次展览是一次向家乡的汇报展。我想,对淄博书画界来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示范——他的为人做事,他的艺术成就,他的人生成长经历等等,都堪为师表。他的艺术成就,堪为淄博美术界的一座丰碑,是淄博艺术界的骄傲!齐辛民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淄博人,是从淄博成长起来,并成功走向全国的大写意花鸟画大家。这也充分说明了淄博有着艺术家生长的肥沃土壤。在这一片土地上,曾经出现了蒲松龄、王渔洋、赵执信等文化巨擘;现当代也涌现出吴雁泽、张宏森等文化名人……就当下的淄博书画界而言,亦是风生水起,成果斐然,在全国的各类重要展览中摘金夺银,屡创佳绩。目前,淄博市有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二百六十多人,放在全国同级地市中,也属凤毛麟角,这不但是淄博文化艺术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国书画界的一种独特现象,这一切都应该归结于淄博这一方文化热土的滋养。齐辛民先生就是这个群体的杰出代表。 齐辛民先生从艺七十年,有五个重要的里程碑式节点:一是1964年的年画作品《洪水到来之前》(与焦岩峰合作)、国画作品《看新磨》入展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二是1992年的花鸟画作品《朝晖》获得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花鸟作品展览最高奖,这是当时淄博美术界在全国美展中获得的最高奖;三是1997年创作的花鸟画《醉秋图》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此书是六十卷本《中国美术全集》的续编,是国家重点文化出版工程),成为淄博美术界入选此全集第一人;四是2012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齐辛民》,这套浓缩中国美术百年华章的“大红袍”,收入的都是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五是2021年,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荣宝斋画谱·齐辛民绘花鸟部分》《荣宝斋画谱·齐辛民绘动物部分》同时出版发行,委实难能可贵。要知道,能入其画谱者,那一定是中国画历史上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国画大家(这套画谱的出版,就中国画史而言是里程碑式的工程;就入选作者而言,代表着其绘画成就在当代画坛的尊崇地位)。通过这五个节点,足以彰显出齐辛民先生在中国画坛的成就和地位!齐辛民先生的艺术可用八个字以概之:简约、大气、率真、有趣。齐辛民先生早期的作品还是比较收敛的,即便是20世纪90年代的几幅代表性写意花鸟画作品也是如此。进入2000年,他有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之气概,总在不断地探索变化,给美术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真可谓是老年变法,水到渠成,不能不令人心生崇敬之意!古语所谓“人书俱老”“艺道天成”“妙造自然”,千真万确也。神和形,藏和露,简和繁,拙和巧,在这几对辩证的关系中,齐辛民先生把形、露、繁、巧省略了,留下的是神、藏、简、拙,再加上一个趣,这就是一种艺道天成的大写意精神。这时的齐辛民先生已经不在细枝末节上过于考究,而更多的是通过笔墨、线条、色彩的任情挥洒,造型的高度概括,表达一种更宏大疏阔的意境,也就是以形写神,收放自如,我心即法,法在心中。 南北朝书法家王僧虔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元代画家夏文彦之“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近现代画家齐白石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当下时尚之有“雾里看花,美妙绝伦”等等……都向我们传达一种信息,大写意花鸟画的精髓就是得意忘形,物我化一。因此,写意画难,大写意画尤难,这就和中国书法中的大草一样,是高度概括的,是浓缩的,是哲思的,是心灵的,是情感的,总之,是一个艺术家综合修为的自然表白。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再看齐辛民先生笔下的各种动物、飞禽,那是原创性的,天人合一,妙造自然,趣味无穷。这取决于他对事物细致敏锐的洞察力、浪漫奇崛的想象力和自由自如的笔墨驾驭力。故而,齐辛民先生笔下的猫、兔等各种小动物,可人、有趣、亲和;他笔下的马、鹰、鹿等风驰电掣,搏击长空;他笔下的羊、狗善良可爱,憨态可掬;他笔下的白天鹅洁白如雪,高贵优雅,像圣洁的天使把我们带进了美妙的梦境;他笔下的各种小鸟玲珑剔透,精灵活泼,观之让你身临鸟语花香之境……在像与不像之间,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境界的升华,可以说是神采飞扬,趣味盎然,沁人心脾,养眼亦养心,自觉非“妙不可言”四字不足概也。我想,能达此境者,要具备三点:烂熟于心的技法,与生俱来的悟性,天真烂漫的童心。齐辛民先生用他的作品,很好地实践了这一道理。在艺术界,最高的称谓是老师,最好的褒奖是“德艺双馨”四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莫不如此。因此,在艺术家眼里,品格就是生命。在我眼中,齐辛民先生称得上老师,更配得上“德艺双馨”艺术家这个称号。这是我们相处几十年,齐老师留给我的深切感受,并且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赵长刚 山东书法院院长、淄博市文联名誉主席、淄博市书协名誉主席、淄博书画院名誉院长)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