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乡土里不外出的"特殊职业者"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在乡村的职业图谱里,道士是个异数。他们不像手艺人那样凭手艺吃饭,也不像农民那样靠土地营生,更不必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这份职业自带的"地域性"与"不可替代性",让他们成了乡土里安稳扎根的存在。
地域烙印:一方水土养一方道士
道士的职业特性,首先绑在"地域"二字上。北方乡村的法事重锣鼓经韵,南方村落的科仪多符箓步罡;平原地区的道士善"安神渡亡",山区的则更精"解冤拔罪"。每个地方的仪轨都带着祖辈传下的印记:张家村的丧事要念《救苦经》,李家坳的超度得行"破狱"科,这些规矩外人说不清、学不会,只有土生土长的道士能拿捏得恰到好处。
他们就像乡土社会的"定制服务者"。村里的老人都知道,外乡道士再能耐,也懂不透本地的"讲究"——哪片林地停灵要避"冲煞",哪户人家办道场得忌"属相",这些藏在习俗里的细节,只有守着这片土地的道士能一一厘清。所以乡村里从没有"外来道士抢生意"的事,一方水土自会把这份信任,稳稳托给本地的"自家人"。
永不失业:扎在乡土刚需里的职业
在农村,只要有人离世、有亡魂需安顿,只要农户还信"因果"、盼"安宁",道士就永远有存在的意义。他们的工作清单长且恒定:老人过世要做道场,周年祭日得"追荐",邻里结了难解的怨怼,有时会请道士来"解冤释结";就连家里常出不顺心的事,也会托人请道士来"净宅安神"。这些需求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刻在乡土文化里的刚需,代代相传,从不停歇。
更特别的是,这份职业从不需要"外出打工"。农民工离乡是因为土地养不活全家,手艺人远走是为了寻更好的销路,而道士的"市场"就在脚下的土地上。十里八乡的村落是固定的"服务范围",谁家有事一个电话就能到,走村串户比去城里打工更踏实。他们的"富裕"也藏在这里:不用背井离乡,不用看外人脸色,靠着乡邻的信赖,日子过得安稳且有尊严。
被敬重的底气:规矩里的不可替代
乡村人敬重道士,不光因为他们能"办仪式",更因为他们手里攥着"规矩"。婚丧嫁娶中与亡者相关的老礼、祈福避灾的讲究,这些维系乡村秩序的"软规则",很多时候要靠道士来守护和执行。哪家办丧事省了该有的环节,会被说"对老人不敬";哪个农户遇了坎儿不按传统请道士"化解",乡亲们会私下议论"太莽撞"。
这种敬重,让道士在乡村成了特殊的"体面人"。他们不必像打工者那样仰人鼻息,也不必像小商贩那样讨价还价。乡邻们见了面会主动招呼,有事相求时必是客客气气,就连村里的长辈,也会对有德行的道士多几分客气——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不是普通的"生意",是关乎人心安稳、关乎乡土传承的"大事"。
在变迁的乡村里,很多职业来了又去,很多人走了又回,只有道士们守着祖辈传下的经卷与科仪,在熟悉的土地上从容忙碌。他们的职业或许带着些神秘色彩,却实实在在地扎在乡村的刚需里,活成了不外出、不失业,且被人打心底敬重的独特存在。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