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间灶(终章)
刘玉梅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世界粮食危机爆发了。新闻里整天播着极端天气、作物绝收的消息,超市货架渐渐空了,连最普通的胡椒都涨成了天价。
牛小万站在牛家沟的遗址博物馆前,看着焦黄的麦田发呆。陈卫东打来越洋电话,声音嘶哑:“非洲店断供了,欧洲面粉涨价十倍...要不咱们先歇业?”
当晚,牛老万翻出一本发霉的笔记。牛皮纸封面上写着《荒年食略》,里面是牛家祖辈记录的饥荒食谱:槐花代粮、薯叶充饥、甚至如何用观音土混糠麸熬糊糊。
“你太爷爷说的,”老人摩挲着纸页,“灶王爷不光管香火,更管活命。”
第二天,“万家灯火”全球门店同时挂出公告:“本店即日起供应应急餐,分文不收。”
恐慌的民众挤满街道。在巴黎,沈孙女带人拆了豪华吊灯,换成大锅熬粥;在纽约,华人厨师们搬出祖传的腌菜坛子;在牛家沟,村民们挖出窖藏的百年老面。
最让人动容的是东京分店。主理人是个日本老妪,她展示着1945年的食谱:“祖母教我用松针茶代粮,这味道不该再传承了——但活下去更重要。”
危机中的创意令人泪目。米兰店用咖啡渣种出蘑菇,新加坡店用椰壳烧炭过滤污水,开罗店复刻了法老时代的储粮术。网友自发整理成《全球生存食谱》,维基服务器一度瘫痪。
转机出现在立夏那天。牛小万在整理灶王庙文物时,发现套奇特的宋刻版《齐民要术》。其中记载着“混种法”:胡椒与耐旱的藜麦间作,反而能增产三成。
农学家们蜂拥而至。试验田里,九十九种古老作物重新发芽:汉代耐旱粟、唐代抗涝稻、甚至还有郑和带回来的南洋芋头。
联合国粮农组织来人那天,暴雨突至。众人挤在茅棚下躲雨,牛老万突然指着远处:“看!彩虹!”
双彩虹下,试验田泛起奇异绿光——原来是耐旱作物在吸水返青。非裔专家突然跪地痛哭:“我的家乡...有救了...”
“全球种子库”计划就此启动。牛家沟成了国际农业合作区,各国专家睡大通铺,吃大锅饭。有个以色列教授笑称:“像回到大学宿舍,只不过我们在拯救世界。”
丰收节那天,万人齐聚牛家沟。田间支起万口锅,煮着各国救荒食物:中国的槐花饼、印度的辣木汤、墨西哥的仙人掌粥...牛小万熬了一大锅“百家胡辣汤”,用的全是新培育的耐旱胡椒。
品尝环节,有个孩子突然问:“妈妈,以后还会饿肚子吗?”
现场忽然安静。牛小万抱起孩子走向灶台,舀起勺汤:“记住这味道——只要灶火不灭,人就饿不着。”
夜幕降临时,无人机拍下震撼画面:全球万家门店同时点亮灯笼,连成条蜿蜒巨龙。卫星照片里,地球的夜晚第一次出现饮食文明的图案——双筷托碗的形状。
庆功宴上,陈卫东宣布重磅消息:“咱们的非遗模式,被写入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了!”
掌声中,牛小万却悄悄离席。他独自走进遗址博物馆,停在刘玉梅的铜锅前。锅里的水忽然晃动,映出万千星光——原来是泪水滴落。
“师父,”他轻声说,“您看见了吗?咱们的灶火...照亮天了。”
身后响起脚步声。全球门店的主理人们都来了,每人捧着杯故乡的土。泥土汇入铜锅,堆成小小的地球。
最后进来的是牛老万。老人捧着个陶罐,里面是牛家沟的灶底灰:“你娘临走前留的...说等天下太平了,撒地里肥田。”
众人静默中,博物馆顶棚突然打开——原是设计好的星空穹顶。银河倾泻而下,照着那口盛满人间烟火的铜锅。
牛小万抓起把灰土,轻轻撒向星空:
“敬天地灶火。” “敬人间烟火。” “敬生生不息。”
灰土在星光中飞舞,像无数鸡毛乘着千古长风,飞向浩瀚宇宙。而地上的万家灯火,连成了人类文明永不熄灭的灶台。
(全文完)
——
《一句顶半生之风吹鸡毛》后记
写完最后一个字时,窗外正飘着今冬第一场雪。键盘旁放凉的半碗胡辣汤凝了层油膜,像时光凝固的琥珀。
这部小说始于某个凌晨的记忆。那时我在郑州街头的小摊等头锅汤,熬汤的老人突然说:“鸡毛飞上天,是借着风,可风停了还得落回地上。”这句话在我心里埋了十年,终于长成这个故事。
创作过程中,我走访了中原七省八十六个县市。在洛阳喝过百岁老人用井水熬的汤,在开封见过五代传人的炒胡椒绝技,在信阳甚至找到民国时期的灶王像。最难忘在牛家沟(应受访者要求化名),真正的“牛小万”如今已年过花甲,他拉着我看储粮窖里成堆的胡椒,笑着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学这个啦。”
食物是时间的容器。我们品尝的从来不只是味道,是某年某地的阳光雨露,是某双手的体温记忆,是某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书中写到的九十九种胡椒真实存在,每个配方后都站着一位守护人。感谢他们允许我偷取火光,点燃这盏文学之灯。
特别要感谢刘玉梅原型人物赵梅花女士。采访她时正值新冠封控,老人隔着栅栏教我熬“救心汤”,说能增强免疫力。后来才知道,她把政府送的营养品全分给了孤寡老人。“灶火就是要暖人啊,”她说,“独暖自个儿算啥本事?”
写作时常想起沈从文先生的话:“文学之于我,不过是灶台上的一碗热汤。”在这个速食时代,但愿这些文字能成为某种精神胡辣汤——粗粝、滚烫、带着胡椒的凛冽与温暖。
最后借用书中台词敬读者:百味之根,在心不在技。愿你我心中都有一口不熄的灶火,照见来路,温暖归途。
2023年冬 写于北京胡同小馆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