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5年8月18日至19日,西安玉立教育集团举办为期两天的“从个体出发育人教育改革培训会”,聚焦教育本质重构与课堂形态革新。会上评选出三名学习标兵,今特选二等奖获得者吴柳欣的演讲稿,以飨读友。
尊敬的张总校长,远道而来为我们传经送宝的孟老师和张老师,还有现场所有的玉立同事们,大家此刻好!
这两天,我通过自学以及现场跟随孟国泰老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收获满满,此刻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
书中有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直击我心。
第一句,“真正的教育是自教自育,真正的教学是自教自学”。这清晰地告诉我们,学习的核心在于激发自身的主动性,需让自己真正行动起来,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二句,“从个体出发,人皆为天使”。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闪光点与无限潜力,就像我们玉立教育的每一位成员,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熠熠生辉。若忽视个体差异,那将是极大的损失。
第三句,“学习好,不一定一切都好;学习差,不一定就是人渣”。教育要兼顾每个人,无论成绩优劣、基础如何,都不能被落下,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教育并非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大众成长的刚需,应惠及每一个渴望进步的个体。
大众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用”,要让知识切实服务于生活与实践,而非脱离现实的空谈。唤醒大众的自我教育意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认为,若能做到以上三点,正常学生皆能成为优秀学生。
今天,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后进生,因老师的一句夸赞,获得了勇气,突然举手答题!原来,他缺的只是一句“你能行”,缺的是老师对他的认可。在这种关注个体、鼓励自育的教育模式下,孩子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越来越好,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
一片叶子,竟能让小学生输出如此优美的语言。在孟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下,一节看似简单的树叶观察课,上演了无数精彩画面。这恰恰印证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理念——教育不应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应是引导孩子打开五官、激活思维,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当观察从“看见”扩展到“感受”与“思考”,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对一片叶子的认知,更是一种探索世界的能力。
同时,我十分荣幸能被选中进行英语公开课,从观众转变为参与者。起初,我准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但孟老师及时纠正,并手把手指导我。课堂上,孟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将学习权利交还给学生。个体不会对子教,对子不会小组教,小组不会全班教,全班不会老师教,为潜能生提供了更多展示机会,让学生作为小老师,以“设定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为导向完成学习。重要的是,我自己在心理和行动上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我想这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极佳的提升机会。
听了一天的分享与实践,我最想说的三句话、三个感悟如下:
教育绝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需因材施教,如此才能让他们都有进步的机会。教育并非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想学、自主探索,自育才是教育的核心。要让学习如空气般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使其成为一种习惯而非负担。
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我也有深刻感悟。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主动探索,不能坐等他人“投喂”。就像我们钻研业务,主动挖掘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掌握。在团队合作中,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如同“动车小组”,每个成员都至关重要,不能落下任何人。对待新的理念和方法,要保持开放心态,大胆尝试,就像学校尝试“三标课堂”一样,或许就能找到更高效的方式。
作者:吴柳欣(西安玉立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吴柳欣老师的这篇演讲稿真挚动人,以“三标课堂”理念为引,紧扣“自育”“个体差异”“教育公平”等核心,通过后进生因鼓励蜕变、树叶观察课激活思维等实例,生动印证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价值。此外,她在公开课上的转变,更显实践力量。她的演讲结合工作学习,让教育思考落地,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温度,值得一读!
责编:张海峰、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