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千层酥
刘玉梅病好之后,饭馆招牌底下多了行小字:“牛记风味”。牛小万每天凌晨三点到店,第一件事是给祖师爷像上香——刘玉梅丈夫的相片供在灶王爷旁边,相框边总搁着刚炸好的油条。
五月的一个雨天,店里来了位戴金丝眼镜的客人。他要了碗胡辣汤,却从公文包里掏出银勺子,慢条斯理地撇浮油。
“小伙子,”客人忽然抬头,“你这汤里是不是少了味料?”
牛小万擦着手过来:“您指教。”
“缺了野心。”客人推推眼镜,“我是食品厂的厂长,姓周。想把你这汤做成方便装,卖遍全国。”
煤炉上的汤锅咕嘟冒泡。牛小万想起赵教授说过:“传统要守,也要学会开着门守。”
试验在周厂长的车间进行。流水线轰隆隆响,大铁罐一次能熬五百斤汤。可流水线生产的汤总差些意思,像缺了魂的画。
“工业标准要求精确。”周厂长指着仪表盘,“温度98度,胡椒粉15克,误差不能超过0.5。”
牛小万深夜蹲在车间里,忽然想起父亲的话:“火候是活的,要跟着天气变。雨天多加胡椒,晴天少放盐。”
第二天,他提出个方案:“给我口小锅,我在大锅熬好后点睛。”
于是流水线尽头多了个小灶台。牛小万守着二十公分的小锅,根据当天湿度调整配方。工人们管这叫“灵魂勺”。
产品上市前,周厂长带他去见投资人。电梯直达国贸三期48层,地毯厚得陷脚趾。穿西装的男人尝了口汤,问:“能标准化复制吗?”
牛小万指着汤碗:“能复制的是配方,复制不了的是心思。”
穿西装的男人笑了,转头对周厂长说:“故事不错,但我们要的是数据。”
那晚回到胡同,刘玉梅正在蒸枣花馍。热气氤氲中,她听完整件事,忽然说:“知道为什么老刘的荷花酥别人学不会吗?他总在最后关火时哼段小曲儿——说这样酥皮才欢实。”
产品上市那天定在重阳节。周厂长搞了盛大发布会,背景板印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牛小万站在闪光灯下,手里端着碗方便装胡辣汤。
记者问:“工业化生产是否失了本真?”
牛小万答:“就像写信变微信,心意到了就成。”
销量比预料的好,牛小万分到第一笔分红:五千块。他给父亲汇去三千,剩下的买了台二手冰箱——刘记饭馆的冰箱老是嗡嗡响,像哮喘老人。
没想到一个月后,麻烦来了。有顾客投诉吃出头发,照片在网上传开。周厂长急吼吼找来:“马上道歉,说是临时工操作失误。”
牛小万连夜赶到工厂,调监控发现是包装环节的问题。他坚持要开新闻发布会,现场演示生产线:“头发是我们的错,但汤底干干净净。”
刘玉梅知道后,拎着保温桶直奔电视台。她在民生节目里现场熬汤,主持人尝了口说:“比我家炖的还用心。”
风波过后,销量反而涨了三成。周厂长拍着他肩膀:“小万啊,你这实诚劲儿值千金。”
但牛小万渐渐觉得不对味。工厂要降低成本,把内蒙古羊肉换成进口冻肉,胡椒也改用便宜的越南货。有次他尝试点样品,吐进了垃圾桶。
“周厂长,这不成。”他指着配料表,“冻肉熬不出鲜味。”
厂长叹气:“小万,商场不是灶台,要计较成本。”
分歧在年终会议上爆发。董事会要求开发“低配版”,每包成本再降三毛。牛小万站起来:“这汤不能做了。”
走出玻璃大楼时,雪下得正密。周厂长追出来塞给他个信封:“这是违约金...其实我很羡慕你,我年轻时也想开个小饭馆。”
牛小万没接钱,只抽了张百元钞:“够买五十斤好胡椒。”
回到胡同已是深夜。刘玉梅居然没睡,守着炉子煨红薯:“猜你就没吃上饭。”
煤炉子噼啪响着,牛小万忽然说:“老师,我想自己干。”
老人眼睛亮了:“早该了!就在胡同口开,气死那帮奸商。”
找店面却碰了壁。看上的铺面租金吓人,便宜的又位置偏僻。赵教授知道后,带着他串了三天胡同,最后在琉璃厂附近找了处小院。
“这儿好。”老先生跺跺青砖地,“文化人多,识货。”
开店要本钱。牛小万算上积蓄还差五万。正发愁时,收到张汇款单——父亲把鸡毛店盘出去了,汇来八万块钱。附言栏里写着歪扭的字:“爹信你。”
装修时,牛小万坚持砌砖灶。工头笑他土:“现在都用电磁炉,干净又省事。”
但他记得父亲的话:“火分文武,电火没脾气。”
开业前夜,刘玉梅抱来坛老酸菜:“这是我嫁妆本,给你镇店。”赵教授题了匾额:“人间至味”。最让人意外的是陈卫东来了,西装革履的:“我们投行正好要投餐饮,这项目我跟了。”
新店叫“牛记本味”。招牌菜是胡辣汤配芝麻烧饼,墙上挂着父亲捎来的老照片:鸡毛店门口,牛老万笑着擦桌子。
生意竟出奇的好。附近美院的学生来写生,拍电影的来找景,最后连使馆区的老外也摸来了。有个法国美食家吃完,非要见厨师:“这汤里有时光的声音。”
牛小万发明了“节气汤”:雨水加山药,霜降添枸杞。最受欢迎的是“思乡汤”——根据客人老家调整口味,湖北的多放藕,四川的加花椒。
平安夜那晚,雪下得铺天盖地。打烊时发现门口蹲着个老人,是周厂长。
“厂子倒闭了。”他呵着白气,“来讨碗真汤喝。”
牛小万给他盛了碗热汤,多加勺胡椒。周厂长喝着喝着哭了:“我爹也是熬汤的,我怎么就忘了本呢...”
年关底下,父亲突然来了电话。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实情:鸡毛店没盘出去,那八万块钱是老人家贷的款。
牛小万连夜坐火车回家。看见父亲住在临时搭的板房里,炉子上温着半碗凉汤。
“爹糊涂了。”老人搓着手,“听说你要开店,一急就...”
牛小万没说话,第二天去了信用社。经理是他中学同学:“老爷子用宅基地抵押的,利息可不低。”
回北京前,他把父亲安置到县里养老院。临走时留下句话:“爹,明年这时候,咱赎回房子。”
开春后,“牛记本味”上了美食榜单。有电视台要来采访,牛小万条件只有一个:“得去我老家拍。”
拍摄那天,牛家庄炸了锅。父亲穿着新中山装,手足无措地对着镜头:“俺儿熬汤...用心熬。”
节目播那晚,牛小万把电视搬到院里。乡亲们挤着看,忽然有人喊:“看!鸡毛店招牌!”
镜头掠过重建的鸡毛店——牛小万偷偷雇人修好了老屋,新招牌刻着:“风吹鸡毛总店”。
夜深时,父子俩坐在灶台前喝汤。牛老万忽然说:“风托着鸡毛上天,可鸡毛自个儿也得扑腾。”
牛小万往父亲碗里加了些辣油:“爹,明年咱开分店,就叫...万家灯火。”
月光照进汤碗,浮油漾出金圈。像年轮,也像时光熬出的滋味。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