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胡椒巷
北京城的四月,柳絮飞得像是下了场暖雪。牛小万的胡辣汤摊子渐渐有了名气,学生们管这叫“师大一绝”。赵教授给题了块木招牌,上书“中原一味”四个隶书大字,挂在蜂窝煤炉子前头晃悠悠的。
这天傍晚,摊前来了个穿呢子大衣的女人。她要了碗汤,却不喝,只端着白瓷碗打量:“小伙计,你这汤里是不是放了茴香籽?”
牛小万擦着手点头:“大娘好舌头,就放了五粒提味。”
女人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细密的网:“我叫刘玉梅,前门胡同口开饭馆的。”她从皮包里掏出张名片,“你这汤有意思,想不想来我这儿掌勺?月薪八十。”
煤炉子噗噗冒着汽。牛小万想起父亲的信里说,家里屋顶漏雨,要攒钱修葺。
周末,牛小万按着地址找到前门胡同。刘记饭馆门脸不大,里头摆着六张八仙桌,擦得锃亮。刘玉梅系着围裙正在拌凉菜,见他来了,甩甩手上的蒜泥:“先试三道菜。胡辣汤、烩面、酸辣土豆丝。”
后厨窄得像条走廊。灶台是老式的砖灶,烧煤球的。牛小万挽起袖子,发现调料盒里胡椒分三种罐子装,心里微微一热。
刘玉梅尝汤时不说话,勺子在碗里转了三圈,忽然问:“羊骨头焯水时放料酒了吗?”
“放了勺绍兴黄酒。”牛小万指着灶台角的陶罐,“去腥不减鲜。”
女人又夹一筷子土豆丝,咔嚓咔嚓嚼得响:“醋分两次放?”
“起锅前放陈醋,装盘后点米醋。”牛小万手指在围裙上搓了搓,“这样脆生。”
刘玉梅放下筷子,围着他转了一圈:“明天来上工。早四点备料,晚九点打烊——学生娃吃得了苦吗?”
牛小万没答话,直接拎起墙角的麻袋扛面粉。五十斤的面粉压得他踉跄,脊背弯成一张弓。
第二天凌晨,牛小万踩着月光到店时,刘玉梅已经在揉面。案板上的面团摔得啪啪响,像除夕夜的鞭炮。
“醒面的时辰比揉面的力道要紧。”女人头也不抬,“就像读书,光用死劲不行,得会喘气。”
头一个月,牛小万学会了蒸包子、炸油条、拉烩面。刘玉梅教人狠,盐放多了直接整锅倒掉,火候差了揪着耳朵骂。有次牛小万熬汤走神,她舀起一勺泼在地上:“糟蹋粮食天打雷劈!”
转眼到了暑假。牛小万写信说在北京勤工俭学,给家里寄了三十块钱。父亲回信里说屋顶修好了,又附了张照片——鸡毛店新刷了白灰墙,招牌却还是旧的。
八月中旬最热的那天,饭馆来了帮特殊客人。七八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带着翻译说要尝“真正的中国菜”。刘玉梅急得直搓围裙:“就会家常菜,哪懂外宾口味!”
牛小万忽然想起赵教授说过的话:“饮食无国界,好吃是王道。”他系上父亲的旧围裙,做了改良版胡辣汤——减了胡椒加了香菇,配着炸得酥脆的油馍头。
外宾们吃得满头大汗,有个大胡子连说三声“Good!”翻译笑着说,他们是使馆工作人员,要把这店推荐给《中国日报》。
报道登出来那天,刘玉梅买了挂一千响的鞭炮。红纸屑落满胡同,她忽然抹眼睛:“老刘在世时,就说要把咱家饺子包给外国人吃...”
牛小万这才知道,刘玉梅的丈夫原是国宴白案师傅,十年前病逝了。
中秋夜,饭馆提前打烊。刘玉梅在院里摆上月饼、柿子,还有碗热腾腾的饺子。她对着月亮举杯:“老刘,店里来了个好孩子,像你当年一样倔。”
牛小万默默剥了个蒜瓣放在饺子盘边——这是父亲的习惯,说蒜能辟邪佑平安。
夜深时,刘玉梅拿出本泛黄的笔记:“老刘留下的,有些宫廷点心的方子。你比我儿子有悟性,他宁可当出租车司机也不愿掌勺。”
牛小万翻开笔记,看见密密麻麻的小楷,还有红笔批注:“糖馅加桂花增香”、“油温六成最佳”...
忽然有滴水渍晕开墨迹。他抬头,看见刘玉梅望着月亮哼小调:“月奶奶,割韭菜,包饺子,咱俩吃...”
第二天清晨,牛小万四点来上工。发现灶台上温着碗醒酒汤,底下压着张字条:“今儿教你做荷花酥。”
日子像胡同口的溪水般流淌。牛小万学会了玫瑰饼、驴打滚、豌豆黄。有次赵教授来吃饭,尝了块枣花酥直拍桌子:“这手艺能进人民大会堂!”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刘玉梅郑重地点上三炷香:“老刘,今天让小万给你露一手。”
牛小万做了道创新菜——胡辣汤炖羊蝎子。汤底用二十种香料,盛在紫铜锅里咕嘟冒泡。
刘玉梅尝了口汤,忽然放下勺子:“孩子,你想过自己开店吗?”
煤炉子里的火苗跳了一下。牛小万看见窗玻璃上自己的影子,与父亲重叠。
“现在不想。”他往锅里撒了把香菜,“火候还没到。”
年三十晚上,北京城下起大雪。牛小万和刘玉梅包完饺子,听见门外有跺脚声。开门看见赵教授站在雪地里,抱着坛花雕酒。
“家里冷清,来凑个热闹。”老先生胡子沾着雪沫,“哟,这饺子包得俊,像元宝似的。”
三人围炉夜话。赵教授抿着酒说:“小万啊,你知道饮食之道在‘和’字。就像你这胡辣汤,胡椒虽烈,配上羊肉就温润了。”
刘玉梅接话:“就像做人,光刚易折,光柔没骨。”
牛小万往炉子里添了块煤球。火光跳跃中,他想起父亲总在熬汤时说:水火相克亦相生。
开春时,刘玉梅突然病倒了。医生说是劳累过度,要卧床静养。牛小万每天熬了小米粥端到床前,粥里总滴几滴胡椒油:“开胃的。”
有一天,刘玉梅从枕下摸出串钥匙:“店交给你了。亏了算我的,赚了分你三成。”
牛小万没接钥匙,却说了桩心事:“老师,我想把俺爹接来北京看看。”
四月十八日清晨,北京站走出个拘谨的老人。牛老万提着布包袱,看见儿子时直揉眼:“胖了,像城里娃了。”
牛小万直接带父亲到刘记饭馆。刘玉梅特地穿了件绛红褂子,桌上摆着六凉六热。
牛老万尝了口胡辣汤,眉头皱起又舒展:“胡椒炒过头了,香是香,少点后劲。”
刘玉梅眼睛一亮:“老师傅厉害!这胡椒是我炒的,火候没把握好。”
两个老人聊起厨艺竟忘了吃饭。牛老万说河南的羊骨头熬汤最好加截牛骨,刘玉梅说北京的面粉揉面要兑些黄豆面。
临走那晚,牛老万在儿子宿舍包饺子。韭菜鸡蛋馅的,一个个像小肥鹅排满盖帘。
“爹看见你过得挺好。”老人捏饺子的手布满裂口,“刘老板人善,赵教授心热,这都是咱的贵人。”
牛小万把父亲送到火车站。列车开动时,牛老万从窗口塞出个布包:“你娘留下的,该传给你了。”
布包里是本毛边食谱,纸页泛黄,写着“牛家菜谱”。第一页用毛笔字写着:“百味之根,在心不在技。”
回程的公交车上,牛小万望着长安街的灯火。忽然明白,风托着鸡毛往天上飞,总要经过无数个温暖的灶台。那些灶台亮着光,像人间散落的星辰。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