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微山湖畔,红心灼灼。2025年8月20日上午,当《微山湖》的旋律在武穴市实验高中礼堂响起,18位身着剪纸旗袍的表演者款款迈步——非遗剪纸的细腻纹路爬满旗袍衣襟,柔美身姿里透着铁道游击队的刚毅风骨。这场献给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别演出,是68岁老党员蔡秋容与她的公益团队,用40载热忱写下的“红心答卷”。
一、从“热心奶奶”到千人群像:公益星火照彻双城
党龄48年的蔡秋容,骨子里藏着农家儿女的热肠。退休前30余年,她的身影总在社区帮扶一线;2010年在武汉牵头组建“热心奶奶团”时,谁也想不到,6位带孙奶奶的细碎善举,会燎原成300人的志愿洪流。退休教师教孩子读书,退伍军人帮邻里修家电,1350人次的服务,让“远亲不如近邻”有了具象模样。
2020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蔡秋容社区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注册,同年她返乡组建武穴市巾帼志愿服务队。半年间,1580名巾帼志愿者闻声而来,20支小分队像毛细血管,将关爱送进留守儿童的书桌、空巢老人的灶房、贫困家庭的院落。从武汉到武穴,从6人到3000余人,她用组织化的温暖,让零散的爱心溪流汇成奔涌的公益长河。“武汉市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团队”的荣誉,不过是这股暖流里泛起的粼光。
二、让红色与非遗共舞:文化赋能的公益表达
蔡秋容懂,公益不止于物质帮扶,更需精神的共鸣。她提笔写下《志愿者之歌》,让“奉献”二字随旋律钻进人心;带团队走进北京星光影视园,《巾帼志愿美名传》的情景剧里,武穴大妈们把社区里的帮扶故事,讲成了全国都听得懂的温暖。
而剪纸旗袍秀《微山湖》,是她献给历史的巧思。剪纸非遗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旗袍是东方美学的温柔载体,当二者遇上铁道游击队的红色记忆,便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撞出奇妙火花——观众在柔美舞步里触摸烽火岁月,在非遗纹路中读懂精神传承。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用艺术为红色基因“续脉”,让历史的回响在当下有了鲜活注脚。
三、40载步履不停:公益织就民生温情网
50支服务团队,千余次志愿行动,2万余人次的笑脸……这些数字背后,是蔡秋容个人捐出的50余万元款物,是撬动社会捐赠近千万的担当。乡镇敬老院里,100余场演出让孤寡老人眼里有了光;疫情来袭时,武汉、武穴两地的值守点上,6万余人次的服务身影,是“退休不褪色”的生动诠释。
她总说:“公益不是单向给予,是让受助者变成参与者。”于是,被帮扶的单亲妈妈成了儿童课堂的志愿者,受助的贫困学子假期回社区支教。这种“温暖循环”,让公益从“少数人做很多事”,变成“很多人做一点点事”,织就了一张覆盖社区每个角落的温情网。
四、红心映初心:社区公益的时代回响
在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主办的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会演中,蔡秋容团队的表演格外动人——它不止于“不忘国耻、珍爱和平”的主题表达,更藏着一位老党员对“为人民服务”的注解: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从“奶奶团”到规模化公益组织,从日常帮扶到文化传承,蔡秋容的实践撕开了社区治理的新切口:当政府主导与民间力量同频,当红色精神与现代公益共振,社区便有了自发生长的温度。如今,68岁的她仍带着团队奔走在路上,双城的街巷因她的脚步温暖,公益的种子因她的坚守生根。
微山湖的旋律还在回响,就像蔡秋容与无数社区公益人的初心——不求耀眼,只为在时代的土壤里,让“红心为民”的誓言,长出更繁茂的模样。